经质黏稠--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经质黏稠概述

妇女月经来潮.经血浓稠或黏腻者,称为“经质钻稠”。

《景岳全书-妇入规》所述的经水“紫而浓…‘浓而成片、成条”的”浓”,即指经质黏稠:经质黏稠与经行挟块不同,经行挟块是指月经混有凝结的血块,这种血块在黏稠和清稀的月经血中都可能出现:经质黏稠多与热邪与痰湿有密切关系。

经质黏稠多见于其他月经病的兼症。

经质黏稠病因与症状

(1)热伏冲任:月经先期量多,甚或血崩,质浓稠如膏,经色鲜红,或紫红,并见面红目赤,心烦急躁,失眠多梦,或兼经行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2)肝郁火旺:月经先期或后期,最多,有血块,质黏稠,经色紫红,胸胁胀闷,小腹胀痛,舌红脉弦数。

(3)湿热蕴结:经行超前量多,稠浊臭秽,色黯红,或经带杂下,并见面黄而垢,头胀且重,脘腹痞胀,大便黏腻,带下增多,色黄臭秽,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4)痰湿下注:经期延后量少,稠而色淡。平时痰多,口淡乏味,头眩呕恶,胸痞腹胀,白带浓稠,兼热者,心烦寐少,月经可提前量多。苔白腻,脉弦滑。

(5)瘀热内结:经来提前量多,色紫红而黯,黏稠有块,行经时小腹疼痛拒按,或行经发热,烦躁口干,舌质黯红,脉弦数而涩。

经质黏稠病因分析与诊断

(1)热伏冲任与瘀热内结:热伏冲任,素体阳气偏盛,或过食辛热之品,阳热内伏冲任,灼煎经血而致经质黏稠。瘀热内结经期或产后感受热邪,或肝郁血滞,久而化热:或素有血瘀,日久化热,瘀热壅滞胞宫而致经质粘稠。

(2)湿热蕴结与痰湿下注:湿热蕴结,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蕴久化热。或素嗜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或外感湿热之邪,蕴结胞宫,与血相结而致经质黏稠,经行超前量多,稠浊臭秽,色黯红,或经带杂下,并见面黄而垢.头胀且重,脘腹痞胀,大便秘腻,带下增多,色黄臭秽,外阴瘙痒;痰湿下注脾虚湿聚,阻滞经脉,化生痰浊,下注冲任,与血相搏而致经血黏稠。经期延后量少,稠而色淡。平时痰多,口淡乏味,头眩呕恶,胸痞腹胀,白带浓稠,兼热者,心烦寐少,月经可提前量多。

(3)肝郁火旺:情欲不遂,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而致月经黏稠。

 

 

经质黏稠艾灸穴位详解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
  •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 行间当第l、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共2穴(按...
  • 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
  •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的中点凹陷...
  •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
  •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l寸,胫骨前嵴外2...
  • 内庭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自肉际处。...

具体艾灸疗法

阴交、神阙、中脘、支沟、神门、行间、太冲、期门、阳陵泉、太溪、膈俞、肾俞、三阴交、阴陵泉、血海、足三里、丰隆、内庭、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