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衄--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耳衄概述

耳衄,是指耳内出血的症状,多因肝火上逆、阴虚火旺所致。常与聤耳并见。

本症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外耳、中耳损伤,颞骨骨折,大疱性鼓膜炎,外耳道肿物,中耳及内耳肿物等。

耳衄病因与症状

(1)肝火上逆:耳中突然流血,耳部疼痛,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目赤,头痛,小便黄,脉弦数有力,舌质红。

(2)阴虚火旺:血从耳中缓缓流出,时作时止,量不多,耳部不肿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疫软,神疲乏力,舌质红,脉细数。

耳衄病因分析与诊断

(1)肝火上逆:多因七情过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循经上扰耳窍,迫血妄行,发作急骤。肝胆火热搏结,气血壅滞,故耳部疼痛。并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目赤,头痛,小便黄等肝经火旺之症。

(2)阴虚火旺:多由肾阴不足,水不济火,相火上炎,迫血妄行所致。发作缓慢,时作时止。肾阴虚则髓海不足,故头晕,目眩,耳鸣,腰疫乏力。因肾经不循于耳,故耳部无气血壅滞之肿胀疼痛。脉细数,舌质红,为阴虚火旺表现。

 

耳衄艾灸穴位详解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
  •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
  • 翳风在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间凹陷处。共2穴...
  • 耳门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踝状突...
  •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共2穴(按...
  • 头窍阴天冲穴与完骨穴的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下l...
  •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
  •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的中点凹陷...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具体艾灸疗法

阴交、外关、支沟、翳风、耳门、太冲、头窍阴、阳陵泉、太溪、三阴交、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