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头痛--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后头痛概述

后头痛亦称“太阳头痛”,是指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疼痛连于项的一种疾病,多属太阳经病变。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海所在,五脏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于头,滋养人的大脑。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有赖于头部经络传导的通畅,气血供应的充足,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脏腑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当脏腑发生病变,必然要影响头部气血的供应,导致病理上的头痛。本症病因主要由于邪气阻滞太阳经脉所致,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且属实者居多。病位在头,病变部位在膀胱经。

太阳头痛是膀胱的功能失调发生病变的表症。膀胱经起始头部的中线,向脑后传导,如《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颠顶,其痛连项。”当膀胱功能失调,使传导功能受阻,就会导致后脑疼痛,或称枕骨头痛。

本症涉及现代医学的落枕、颈椎病、枕神经痛、脑瘤等病。

后头痛病因与症状

(1)经脉不利:头痛以后头部为主,痛连颠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疫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2)寒湿侵袭:头痛项强,肢体疫痛,或有寒热,舌苔薄白,脉浮濡。

(3)肝胆上亢:枕部头痛或连颠顶,头痛头胀,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赤如醉,失眠,健忘,头重脚轻或肢体麻木,舌红少津,脉弦长有力。

(4)气滞瘀血:头痛以后头部为主,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其痛如刺,固定不移,舌质黯或紫,或黯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后头痛病因分析与诊断

(1)经脉不利后头痛与寒湿侵袭后头痛:二者均为外感头痛,多由于患者起居不慎,感受外邪而引起。经脉不利型头痛因外感风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清阳受阻,经络不通而后头部失养,或因为风邪阻滞太阳经脉,导致太阳经脉经气不畅,发为后头痛。太阳经经脉不通,表现以后头痛为主,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前额、颠顶、头侧部及颈部,故疼痛连颠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疫痛,连及前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均为太阳经病的表现。寒湿侵袭型后头痛,多因风邪多挟寒、湿邪,侵袭人体头部,导致后头部脉络不畅,或由于久卧寒湿之地,或大汗之浸渍冷水,以致后头部经脉闭阻不通,故而作痛,见头痛项强,肢体疫痛,或有寒热,舌苔薄白,脉浮濡为寒湿侵袭之征。

(2)肝胆上亢后头痛与气滞瘀血后头痛:二者同为内伤头痛,一般发病较缓慢,肝阳上亢型后头痛是由于情志失调而致肝失疏泄,日久郁而化火,耗伤肝阴,肝阴亏虚,肝阳失敛而上亢,气郁化火,风火相煽,火随气窜,上扰头部,发为疼痛。肝阳上亢症见枕部头痛或连颠顶,头痛头胀,脑部热痛:肝阳升发太过,血随气逆,上扰于头面,故见心中烦热,面赤如醉,失眠,健忘:肝主筋,肝阴亏虚见头重脚轻或肢体麻木,舌红少津,脉弦长有力为肝阴亏虚,肝阳亢盛之象,气滞瘀血型后头痛,由于外伤跌仆,或久病不愈,邪气入络而络脉不畅,气滞而血行不畅,气滞血瘀,脉络失养而发为头痛。头部气血阻滞不通,而见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病邪不去,则经久不愈,血淤停积于局部,导致局部气血不得通达,故见疼痛如刺,固定不移,舌质黯或紫,或黯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均为气滞血瘀之征。

 

 

后头痛艾灸穴位详解

  • 大陵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
  •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
  • 神道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共1穴。
  •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 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
  • 上星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
  • 阳白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共2穴(按身...
  •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
  • 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申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l寸,胫骨前嵴外2...

具体艾灸疗法

大陵、命门、神道、风府、百会、上星、神阙、中脘、列缺、合谷、阳白、风池、风门、申脉、足三里、丰隆、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