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口疮概述

口疮也称口中生疮,是指口腔唇内、颊、舌、齿龈等处肌膜见豆大之溃疡,周围红晕,表面凹陷,灼热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一般来说将口中溃疡,范围局限,病情较轻者称“口疮”:口中糜烂如腐、范围较大,病情较重者称“口糜”。

本症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复发性口疮、口腔溃疡、溃疡性口炎等病。

口疮病因与症状

(1)脾经热毒:口疮数目较多,密集,或融合成片。疮周红肿,边缘隆起,溃疡面积较大,表面多黄白色渗出物,大多分布在口唇及颊、龈黏膜等处,灼热而痛,讲话及进食疼痛加重。口干口渴,脘腹胀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胖,苔黄腻,脉滑数。

(2)心火上炎:口疮数目较多,溃疡小,多分布在舌尖、舌边缘,灼痛明显,色鲜红,斑烂密布。不能食刺激性食物及饮热水,口渴、口臭,心中烦热。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脉数。

(3)阴虚火旺:口疮数目较少,分散,大小不等,边缘清楚微隆起,红晕明显但较细,灼痛,溃疡面深浅不一,表面有灰黄色渗出物。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口疮病因分析与诊断

(1)脾经热毒口疮与阴虚火旺口疮:二者均为热证,而前者为实热,后者为虚热,临床症状备不相同。前者多由于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脾经积热,脾热生痰,痰火互结,上炎于口,发为口疮。其特点为口疮数目较多,密集,或融合成片。疮周红肿,边缘隆起,溃疡面积较大,兼见口渴引饮,喜冷饮,脘腹胀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胖,苔黄腻,脉滑数等脾胃实热之象。阴虚火旺口疮,虚火者,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于口,发为口疮。其特点为口疮反复发作,创面颜色淡红,不甚肿,并兼见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阴虚之象。

(2)心火上炎口疮: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火上炎,熏灼于口,则口舌生疮。临床表现为口疮数目较多,溃疡小,多分布在舌尖、舌边缘,灼痛明显,色鲜红,斑烂密布。还伴有口渴、口臭,心中烦热。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脉数等心火热之象。

 

 

口疮艾灸穴位详解

  •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廉泉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共l穴。
  • 承浆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共1穴。
  • 通里腕横纹上l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共2穴...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
  • 复溜在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 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共2穴(...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内关、阴交、廉泉、承浆、通里、合谷、复溜、心俞、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