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颤动--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口唇颤动概述

口唇颤动又称”唇阔”、“唇风”,俗称“驴嘴风”,可发生于上下唇,以下唇颤动较常见,好发于秋冬季节。本症多因胃火挟风、脾虚血燥所引起。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综合征等病。

口唇颤动病因与症状

(1)胃火挟风:初起嘴唇发痒,皮肤发红,局部有灼热感,继则出现嘴唇颤动,大便秘结,舌苔黄澡,脉象弦滑。

(2)脾虚血燥:初起下层发痒,色红作肿,继而口唇干裂,痛如火烧,又似无皮之状,唇颤,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口唇颤动病因分析与诊断

胃火挟风口唇颤动与脾虚血燥口唇颤动:二者发病初期皆出现下唇发痒,唇红作肿的症状,但前者属胃火,后者为血燥。胃火挟风唇颤,胃火可由外感风寒或风热,表邪未解,入里化热,热传阳明而发生:亦可因素食辛辣厚味,胃腑蕴热而致,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环唇,胃经实火循经上传,与外风相合,风火相煽,故可发生口唇颤动。血燥可因感受秋季燥邪(温燥或凉燥),或误服苦寒,温燥之品,耗伤阴血化燥所致。唇为脾之华,唇属足太阴脾经,脾虚血燥生风,故可出现口唇抖动。二者临床皆见热象,但胃火为实证,血燥之热象,属阴血耗伤化燥所生之虚中夹实证。其口唇疼痛:胃火所致者,显肿痛,局部有灼热感:血燥所致者,口唇干裂而痛。其大便不通:胃火者,系阳明胃府热邪炽盛,大便燥结成实,下挟口属足阳明胃经,上唇挟口属手阳明大肠经,故大便秘结时日越多,往往口唇颤动、肿痛之势

愈重,腑气一通,其势立减:血燥生风致颤者,系脾津不布,手阳明大肠津液不足,大便滞涩难解,无“痞”、“满”、“燥”、“坚”、“实”等阳明腑实证表现。

 

 

 

口唇颤动艾灸穴位详解

  •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两髂嵴连线与后正中...
  • 身柱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共1穴。
  • 中极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共1穴。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共1穴。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
  •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
  • 上关在耳前,下关穴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
  • 环跳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
  • 风市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胭横纹上7寸。或...
  •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
  • 悬钟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共2穴(按身体对...
  •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的中点凹陷...
  •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委中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
  • 申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
  • 地仓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共2穴(按身...
  • 大迎在下颌角的前下方约1.3寸,咬肌附着部前...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 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晦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

具体艾灸疗法

腰阳关、身柱、中极、关元、气海、神阙、水分、中脘、神门、列缺、合谷、曲池、上关、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太溪、照海、肾俞、委中、申脉、地仓、大迎、足三里、冲阳、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