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焦裂--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口唇焦裂概述

口唇焦裂,以口唇出现裂纹、疼痛渗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症状。亦称“唇裂”。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慢性唇炎、剥脱性唇炎等病。

口唇为脾之外候,人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不宜受伤,如初发热即见口唇焦裂,此毒气攻脾,乃恶候也。本症多由胃热津伤、阴虚火旺所致。

口唇青紫是指口唇出现青紫色,颜色有深有浅。本症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或急性中毒等病。

唇色紫黯或紫红属热,多见于血分热盛或血瘀证。青紫属寒(与紫绀同义)。

口唇焦裂病因与症状

(1)胃热津伤:唇部干燥皱揭,赤肿,伴口渴引饮,口臭,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

(2)阴虚火旺:唇赤,干燥皱裂,颧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虚烦不眠,小便黄,大便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1)脾阳虚弱:口唇青紫,食少纳呆,食后腹胀,便溏,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

(2)寒犯少阴:唇青微紫,面色黑,头晕目眩,动则气喘,手足冷,或见腰膝疫软,舌质淡,苔水滑,脉沉紧。

(3)痰浊内阻:口唇青紫,伴见咳喘,痰鸣,痰黄稠,或痰白清稀,甚至张口抬肩,不得平卧,舌苔黄腻或舌苔白腻,脉数或滑。

(4)气滞血瘀:口唇青紫,面色淡青或黯红,伴有胸闷,时有刺痛,或胸胁胀满,口苦,气短,心慌,舌有瘀斑,苔薄,脉沉涩而缓。

口唇焦裂病因分析与诊断

(1)胃热津伤口唇焦裂:本证多因热邪在表不解,入里化热,或多食辛辣肥甘厚味等原因引起,唇为脾之外候,足阳明胃经挟口环唇,胃经热盛,灼伤津液,口唇失养,发为唇裂。临床上常伴有口渴引饮,口臭,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等阳明实热之证。

(2)阴虚火旺口唇焦裂:本证多由急性热病耗伤阴精,或情志因素,五志过极,化火耗伤阴液,或过量服用温燥之剂,导致阴虚火旺,虚火上炎,灼伤口唇,出现口唇焦裂。临床上常伴有颧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虚烦不眠,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象。本证与胃热壅盛口唇焦裂,二者均出现热象,但前者为实热所致,后者为虚热所致,临床表现不同,不难鉴别。

 

 

(1)脾阳虚弱口唇青紫与寒犯少阴口唇青紫:前者病位在脾,脾阳不振,清阳不能上荣于唇,久之可见口唇青紫。寒犯少阴,阴寒内盛,命门火衰,阳气不运,口唇出现青紫色。二者的区别,脾阳虚弱口唇青紫较寒犯少阴轻,并伴有腹胀,纳少,便溏,手足不温等脾阳不振之象:寒犯少阴则伴有手足逆冷,面色黑,动则气喘,手足冷,或见腰膝疫软,舌质淡,苔水滑,脉沉紧等阴寒内盛,肾阳虚之象。

(2)痰浊内阻口唇青紫与气滞血瘀口唇青紫:二者均属实证。痰浊内阻口唇青紫,多由素有痰疾,肺气不得宣降,不能输布津液,津液聚集生痰:脾主运化津液,脾虚不能运化水液,聚湿生痰。伴有咳喘,痰鸣,痰黄稠,或痰白清稀,甚至张口抬肩,不得平卧,舌苔黄腻或舌苔白腻,脉数或滑等痰湿内阻之象。气滞血瘀口唇青紫,多因情志失调,阻滞气机,气机不畅,瘀血内阻,气血不能上荣于口面,故可见口唇青紫。伴有胸闷,时有刺痛,或胸胁胀满,口苦,气短、心慌,舌有瘀斑,苔薄,脉沉涩而缓等气滞血瘀之象。

 

口唇焦裂艾灸穴位详解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廉泉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共l穴。
  • 承浆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共1穴。
  •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共2穴...
  •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
  •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共2穴(按...
  • 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的中点凹陷...
  • 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共2穴(...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
  • 地仓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共2穴(按身...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关元、阴交、神阙、中脘、廉泉、承浆、尺泽、列缺、太冲、期门、太溪、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阴陵泉、地仓、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