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噤--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口噤概述

口噤,是指以牙关紧急,口不能张开为特征的一种症状,本症多因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痰郁气滞所致。

口噤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症、中风等病。

口噤病因与症状

(1)外感风邪:恶寒发热头痛,口嘴不开,项强,无汗或有汗,舌苔白,脉浮紧。

(2)里热壅盛:口噤不开,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挛急,发热或壮热.面红目赤,口唇发干,小便涩,大便秘结,舌苔红,苔黄,脉弦数或沉数有力。

(3)气滞痰郁:口噤,牙关紧闭,或兼见昏厥,四肢抽搐,或见全身僵直,喉中有痰,呼吸急促,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弦滑。

口噤病因分析与诊断

(1)外感风邪口噤与里热壅盛口噤:此二证均是由于感受外邪所引起,同时出现发热、口噤不开、项强症状。但前者多是由外感风、寒、湿邪,气血运行不畅,致筋骨、肌肉麻木疼痛,关节开合不利,多属太阳经病。后者多由于风寒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直接入里,引动肝风或热邪壅阻于气分而发为口噤。故二者病因一寒一热,病位一表一里,不难鉴别,而临床表现亦有所不同。前者兼见恶寒、头痛、脉浮、苔白之表证,但口嘴项强的程度较后者之症轻,表现为口齿拘禁,项强硬。而后者里热壅盛之证比较明显,见口噤不开,不仅项背强急,甚者角弓反张,不能卧,四肢挛急,并伴有壮热,面红目赤,口唇发干,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实热之证,严重者伴有昏厥。

(2)气滞痰郁口噤:因忧郁愤怒,肝失疏泄,气血逆乱,厥气上逆,面部三阳经筋气机紊乱,而致机关失利,张口不开。一般发病与情绪激动有关,除口噤外,伴有昏厥,四肢抽搐,或见全身僵直,故本证应与里热壅盛口噤相鉴别。后者多在温热病出现,昏迷严重,且伴有里实热证的表现,不难混淆。而本证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发作时间短暂,并伴有呼吸急促,舌苔白腻等痰郁气滞之症。

 

口噤艾灸穴位详解

  •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两髂嵴连线与后正中...
  • 身柱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共1穴。
  • 中极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共1穴。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共1穴。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
  •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
  • 环跳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
  • 风市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胭横纹上7寸。或...
  •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
  • 悬钟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共2穴(按身体对...
  •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的中点凹陷...
  •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委中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
  • 申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腰阳关、身柱、中极、关元、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中脘、神门、曲池、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太溪、照海、肾俞、委中、申脉、三阴交、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