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眼歪斜--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口眼歪斜概述

口眼歪斜,又称面瘫、歪嘴风、口僻,是指口眼向一侧歪斜的一种症状。本症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为中风的主要症状之一,可按中风辨证治疗。口眼歪斜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面神经麻痹、脑血栓、脑梗死等病

口眼歪斜病因与症状

(1)风邪外袭:以突然口眼歪斜,恶寒发热为证候特征。伴有语言不利,口角流涎,面部感觉异常,有麻木不仁之状,肢体拘急,关节疫痛,舌苔薄白,脉浮弦。(2)肝风内动:以口眼突然歪斜,眩晕欲倒,头重脚轻为证候特征。伴有面部潮红,耳根胀痛,肢体发麻,舌黯红,苔黄或少苔乏津,脉弦数有力。

(3)肝气郁结:以口眼歪斜常随精神刺激而出现为特征。伴有太息叹气,胸胁苦满,悲痛欲哭,不欲饮食,苔薄白,脉弦。

(4)气血双亏:以口眼歪斜,少气懒言,脉细无力为证候特征。伴有眼睑无力,面肌松弛,舌质淡嫩,苔薄白。

(5)风痰阻络:以口眼歪斜,面肌麻木,喉有痰鸣为证候特征。伴有语言不利,舌体有僵硬感,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缓。

口眼歪斜病因分析与诊断

(1)风邪外袭口眼歪斜:由于风邪入中于面部阳明经脉,血气痹阻,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所致,而出现口眼歪斜,但临床上本症又有风寒、风热与风湿之别。三者的共同点是突然发生口眼歪斜,伴有外感症状,如脉浮,舌苔薄白。不同点为:感受风寒者,患者一侧面肌有发紧感或疼痛,面部皮肤发硬:感受风热者,患者一侧面肌松弛,皮肤有热感:感受风湿者,患者一侧面肌肿胀,眼睑有浮肿。三者治疗总的原则为祛风通络。

(2)肝风内动口眼歪斜:肝为刚脏,体阴用阳,由于恚怒气逆,肝阳化风,上窜面部,损伤阳明脉络,牵动缺盆与面颊而斜。虽然此证与外风浸袭导致的口眼歪斜症状有相同之处,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外风,一个为内风,由于外风引起的,兼见表证,如恶寒发热,身痛,脉浮等症:而内风多有肝风内动的前兆,如眩晕、耳鸣或肢体麻木等。二者不难鉴别。

(3)肝气郁结口眼歪斜:常见于多愁善感

的女性,与他人发生口角是非,或独自思虑不遂,或耳闻目睹不快之事,致肝气佛郁,阳明脉络不和所致。除口眼歪斜外常伴有情志的改变,如善太息叹气,悲伤欲哭,口眼歪斜可因精神刺激而发作或加重。

(4)气血双亏口眼歪斜:由于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致气血不足。气虚不能上奉于面,阴血亦难灌注阳明,面部肌肉失却气血温养所致出现口眼歪斜,伴有少气懒言,脉细无力,眼睑无力,面肌松弛,舌质淡嫩,苔薄白等症.

(5)风痰阻络口眼歪斜:本证由于素体气虚,伏有痰饮,或气郁痰扰,痰动生风,或偶遇风寒,风袭痰动,风痰互结,流窜经络,上扰面部,致阳明络脉壅滞不利所致。风痰壅盛,所以伴有喉中痰呜,言语不利,舌体僵硬,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缓等症。

 

口眼歪斜艾灸穴位详解

  •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两髂嵴连线与后正中...
  • 身柱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共1穴。
  • 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共1穴...
  • 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
  •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
  • 上关在耳前,下关穴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
  • 环跳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
  • 风市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胭横纹上7寸。或...
  •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
  • 悬钟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共2穴(按身体对...
  •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
  • 委中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
  • 申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地仓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共2穴(按身...
  • 大迎在下颌角的前下方约1.3寸,咬肌附着部前...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 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晦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

具体艾灸疗法

腰阳关、身柱、哑门、百会、阴交、神阙、中脘、列缺、合谷、曲池、上关、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照海、委中、申脉、三阴交、地仓、大迎、足三里、冲阳、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