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血挟块--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经血挟块概述

月经来潮时经血中混有凝结的血块,称为“经来挟块”。本症常与其他月经病同时出现,临证中应予注意,不可孤立看待。

经血挟块病因与症状

(1)气滞:经前乳房胀痛,腰腹胀痛,烦躁易怒,月经量少,经血挟块色紫黑,月经延后来潮下腹疼痛等。

(2)寒凝:经行量少挟血块,色黯黑,经质清稀,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温痛减,经期多延后,平时畏寒,四肢冰冷,白带多,易腹泻。

(3)血热:经行量多黏稠挟血块,便秘,目赤,舌黄口干,脉弦数。

(4)气虚:经期延后,经血量少,色淡,经行有块,舌淡苔白,脉细弱。

经血挟块病因分析与诊断

经来挟块常由气滞、寒凝、气虚、热灼等病因病机所致。

(1)气滞与寒凝: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情志内结,肝气郁滞,气机不利,则经行不畅而成块。因气是推动血流通的动力,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血不畅,经行受阻,则经血挟块症形成。有些妇女时常精神抑郁、紧张、易怒,这些心境也能伤气致经血挟块。中医认为气滞多属肝郁、肝气不疏,常见的症状有经前乳房胀痛、腰腹胀痛、烦躁易怒、月经量少、经血挟块色紫黑,月经延后,来潮下腹疼痛等,“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外感寒邪,或内伤生冷,或素体阳虚内寒,寒邪搏结于冲任,血被寒凝而经来成块,若体质虚寒,经行或产后恶血尚未排尽时,感留寒凉或误食生冷食物,寒邪搏于冲任脉,皆可致血随寒凝,经血凝结成块,常见的症状有经行量少挟血块、色黯黑、经质清稀、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温痛减,经期多延后,平时畏寒、四肢冰冷、白带多、易腹泻。

(2)血热:外感热邪,或过食辛热,或过服暖宫之药,以及情志内伤,五志化热,热伏冲任,热盛火化太过,便秘目赤,舌黄口干,血受热邪煎熬而经来挟块。

(3)气虚:劳倦过度,或大病久病耗伤正气,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故经来瘀结成块。

 

 

 

经血挟块艾灸穴位详解

  •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
  • 曲骨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共l穴。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下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共1穴。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巨阙前正中线上,脐中上6寸。共1穴。
  • 通里腕横纹上l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共2穴...
  •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共2穴(按...
  • 曲泉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
  • 章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共2穴(按身体对称...
  • 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
  •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志室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共2穴(按身体...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天枢脐中旁开2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
  • 归来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共2穴(按身...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命门、曲骨、关元、气海、阴交、神阙、下脘、中脘、巨阙、通里、太冲、曲泉、章门、期门、照海、膈俞、肝俞、肾俞、志室、三阴交、天枢、归来、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