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痛--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面痛概述

面痛,是指整个或部分面部肌肉、骨髂及面部其他组织疼痛的症状。疼痛发作时面部之口唇、颊车、发际等处痛不可触,甚至妨碍言语饮食。本症病位在面部,常由风热挟痰阻络、风寒挟痰阻络、肝郁化火、气虚血瘀而引起。如痄腮、牙痛、眼部疾病、鼻部疾病等也可引起面部疼痛,但这些病症还伴有局部红肿胀痛,与本节所讨论的面部单纯的痛症不同,本节不予讨论。

面痛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三又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病。

面痛病因与症状

(1)风热挟痰阻络:多呈阵发性、烧灼性或刀割性疼痛而且难以忍受,鼻旁或唇旁有痛点,发作前并无明显先兆,发作时突然疼痛,以颜面中、下部疼痛者较多,也可为一侧面部疼痛,但左右疼痛较为少见,疼痛发作时,可见面红、出汗、眼结膜充血等:发热口干,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等症状。痰郁日久生热,痰火阻络则见面部疼痛,伴见头晕,目眩,胸闷,肌体麻木,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风寒挟痰阻络:多为发作性、抽掣样疼痛,疼痛多为剧烈难忍,疼痛时面色苍白,疼痛遇冷则甚,得温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紧。

(3)肝郁化火:面部灼热疼痛,疼痛多因情志抑郁而诱发,发作呈突发性,疼痛遇热加重,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咽干口苦,时有叹息,手足心热,夜寐不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煤,脉弦数.

(4)气虚血瘀:面痛日久,后期疼痛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疼痛呈刺痛,痛处不移,而色晦滞,舌淡白或有瘀血斑点,脉沉细而弱。

面痛病因分析与诊断

(1)风热挟痰阻络面痛与风寒挟痰阻络面痛:头面部乃一身阳经所会,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面颊部,手三阳经筋则会于侧面部。若素体脾虑,痰湿内盛,复受风热或风寒浸袭,风邪挟痰闭阻经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挟痰,因而疼痛乍作乍间,如系风热挟痰则兼见外感风热之象。如面红目赤,喜冷,舌红苔黄,脉数,或伴有发热微恶风寒如系风寒挟痰则兼见外感风寒之象,如面不红,喜温,舌淡,苔薄白而阔,脉紧或伴有发热及较重之恶寒。(2)肝郁化火面痛:从病因分析,肝郁化火多由忧思怒伤肝,木失条达,郁而化火,肝火上犯,遂致面部疼痛:且具明显肝火的症状,如目赤面红、胁痛、胀满、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苦黄躁、脉弦数等。气虚血瘀面痛:气虚血淤常是面痛多年,气血亏损,病邪人血入络,脉络瘀阻,故舌淡白或有瘀斑,脉沉细而弱。

 

 

面痛艾灸穴位详解

  • 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承浆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共1穴。
  •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
  • 瞳子髎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凹陷处。共2穴(按身...
  •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
  • 悬钟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共2穴(按身体对...
  • 丘墟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 曲差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
  • 地仓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共2穴(按身...
  • 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晦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

具体艾灸疗法

神庭、神阙、承浆、列缺、合谷、瞳子髎、风池、悬钟、丘墟、曲差、地仓、冲阳、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