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偏视--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目偏视概述

目偏视,临床上表现为当双眼平视前方,一眼或双眼偏斜于一侧,严重的黑睛为该侧眼眶半掩,或全部掩没,外观只显白睛。

相当于西医之斜视,目偏视可引起复视。

目偏视病因与症状

(1)风邪中络:目睛不红不肿,偏视一侧,或患眼胞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阻,眼睫无力,视一为二,多发于单眼。伴眼角、口角歪斜,流涎,语言不利等症状,每于睡眠醒后发觉,兼见恶风,自汗,头痛,目眩,舌苔薄白,脉浮缓等外感风邪之症。

(2)痰湿阻络:骤起目偏视向内或向外,多发于单眼,患眼胞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阻,视一为二,常伴口角歪斜,流涎,语言不利等症状。平素常感胸闷不舒,眩晕恶心呕吐,神疲倦怠,纳差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滑。

(3)风热上攻:双目偏视或仰视,常继发于发热头痛之后,甚至神昏抽搐,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细数或弦数。

(4)肝风内动:单眼或双眼发病,目睛斜向内或向外,平素可见目赤口苦,头痛眩晕,心烦易怒,手足麻木,筋肉颤动,舌红,脉弦数。

(5)瘀血凝滞:眼睑、眶部或头部外伤后,伤目黑睛偏斜,向内或向外。(6)禀赋不足:多为先天性单眼或双眼偏

视,患儿常伴发育迟缓,步迟齿迟,智力较差。或由于眼球发育异常而致视功能不全,日久而致偏视。亦有婴儿素体虚弱,加之长期侧卧斜视,以致筋脉凝定,病目偏视。

(7)偏废性:单眼黑睛向外偏视,多兼备种眼疾,视力较差,长期废用,以致眼带筋脉弛缓,而形成目偏视。

目偏视病因分析与诊断

(1)风邪中络目偏视与肝风内动目偏视:前者为外风入中络脉,病偏于表,常兼见自汗,恶风,脉浮而缓等表虚中风之象。后者为内风扰动筋脉,属肝肾阴亏,阴不制阳,病偏于里,常兼见眩晕足软,筋肉颤动,脉弦而数等肝阳化风之象。二者一为外风,一为内风。

(2)风热上攻目偏视与肝风内动目偏视:风热上攻目偏视为风热之邪上攻头目,损伤筋膜,属实热之证,起病急骤,常见于小儿高热惊厥之后,并有明显的热证表现,这与日积月累,肝肾阴亏,阳升风动的病程、症候有别。二者病因病机不同,故兼症及治法亦备异。

(3)痰湿阻络目偏视与瘀血阻滞目偏视:痰湿内生,阻于脉络,筋脉缓急而成偏视,全身伴有胸闷恶心,头痛眩晕,纳差便溏等痰浊阻络之象。瘀血阻滞目络是指眼带松弛失用而引起的目睛偏视,常有明显的外伤史,少有全身兼症。

(4)禀赋不足目偏视与偏废性目偏视:前者多属先天病变,患儿体质虚弱,常兼“五迟”症状。后者多因各种眼疾,而致眼视力极差,眼部脉络迟缓而致目偏视。本症应及时诊治,日久经络气血凝滞,收效更难。

 

目偏视艾灸穴位详解

  •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共l穴。
  • 鱼腰瞳孔直上,眉毛中。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
  •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
  • 瞳子髎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凹陷处。共2穴(按身...
  • 阳白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共2穴(按身...
  •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
  • 光明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共2穴(按身体对...
  •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的中点凹陷...
  •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l寸,胫骨前嵴外2...

具体艾灸疗法

大椎、鱼腰、合谷、曲池、瞳子髎、阳白、风池、光明、太溪、肝俞、胃俞、肾俞、足三里、丰隆、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