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嗅--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失嗅概述

失嗅指鼻窍嗅觉减退或嗅觉丧失。多因邪毒滞留鼻窍,或鼻窍失养、气血瘀滞鼻窍等所致。本症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及鼻腔、鼻窦肿物等。

失嗅病因与症状

(1)肺经风热:嗅觉减退,鼻塞涕黄,伴有发热、咳嗽、痰多,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胆腑郁热:嗅觉减退,鼻塞,涕黄浊而有臭味,一般鼻通气后,嗅觉也逐渐恢复,同时伴有发热、头痛、口苦、咽干、痰多、全身乏力,舌红苔黄,脉弦数。(3)血瘀阻肺:嗅觉减退或消失,臭塞,或有鼻涕。伴有头昏而闷,头痛较剧,咳嗽。舌苔薄、质黯,或有瘀斑,脉细涩。(4)肺脾两虚,嗅觉差,鼻涕黏白,鼻塞时轻时重,头昏而胀,气短懒言,全身倦怠,食少腹胀,舌苔薄白,脉缓。

失嗅病因分析与诊断

(1)肺经风热:因外感风热,或风寒郁久化热,热壅鼻窍所致,起病急,病程短,多伴有发热、咳嗽等外感风热之象,嗅觉减退往往因鼻窍不利而引起。

(2)胆腑郁热:为邪热入里,客于胆经,郁而化火,上犯鼻窍而成。多因涕多、痰盛、呼吸不利而致嗅觉减退。

(3)血瘀阻肺:多因邪毒滞留鼻窍,迁延日久,或鼻受外伤致气滞血瘀,窍络阻塞,气血无以上荣,故不知香臭,治宜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4)肺脾两虚:肺主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为肺母,脾虚则不能散精于肺.致脾肺两虚,津微不能上荣鼻窍,故嗅觉减退,甚则失嗅。偏于肺气虚者,治宜温补肺气,而散风寒。如无涕鼻干者,应养阴润燥。偏于脾虚者,治宜补中益气,培土生金。

 

失嗅艾灸穴位详解

  • 上星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共1穴。
  •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1间。共1穴。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
  •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
  •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 瞳子髎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凹陷处。共2穴(按身...
  •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
  • 通天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即承光...
  •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具体艾灸疗法

上星、印堂、合谷、曲池、迎香、瞳子髎、风池、通天、膈俞、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