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牙龈出血概述

牙龈出血,或称齿衄,是指齿缝或齿龈有血液渗出。足阳明胃经行于上齿,手阳明大肠经行于下齿,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本症与胃、大肠及肾有关,但以胃的病变为多见。齿虽属肾,而满口之中,皆属于胃,因口乃胃之门户故也,牙床尤为胃经脉络所绕,故凡出血,皆是胃火上炎,血随火动。

本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牙龈炎和牙周炎等病。

 

牙龈出血病因与症状

(1)胃中实火:牙龈出血,血出如涌,血色鲜红,伴有牙龈红肿痛,口臭,口渴喜热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洪数有力。

(2)胃中虚火:牙龈出血,血色淡红,伴有轻度牙龈溃烂,口干欲饮,舌质红少津,苔薄,脉滑数无力.

(3)肾虚火旺:牙龈出血,血色淡红,牙齿松动,或牙齿疼痛,伴有头晕,耳鸣,腰膝疫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4)脾不统血:牙龈出血,血色淡红,严重时全身散见出血点,舌质淡,苔薄白,脉缓。

牙龈出血病因分析与诊断

(1)胃中实热牙龈出血:多因过食辛辣之品,导致胃肠积热,热邪化火,上炎于齿,损伤齿络,故见牙龈出血。表现为阳、热、实证为主,血出如涌,血色鲜红,伴有牙龈红肿痛,口臭,口渴喜热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洪数有力。

(2)胃中虚火牙龈出血与肾虚火旺牙龈出血:二症均为虚火所致牙龈出血,血色淡红。前者多因胃阴虚弱,虚火内动,上行于齿龈,耗伤胃络而发为牙龈出血。临床上以牙龈出血与牙龈糜烂共见,伴见口干欲饮,舌质红少津等阴虚之证。后者多见于肾阴亏虚,或久病肾阴不足,牙为骨之余,牙属肾,肾阴虚则不能制约亢阳,阴血随火浮越于牙齿,而引发牙龈出血。临床上以牙龈出血与牙齿松动共见。并兼见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腰膝疫软等肾阴不足之证。

(3)脾不统血牙龈出血:本症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使中气受损,气不统血,血溢经外而见牙龈出血.症见牙龈出血,血色淡红,严重时全身散见出血点,并伴见脾气不足之症,如面色苍白,四肢乏力,舌胖色淡等。

 

牙龈出血艾灸穴位详解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
  • 角孙在侧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 少海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
  • 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共2穴(按身...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
  •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
  • 悬钟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共2穴(按身体对...
  • 厥阴俞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大迎在下颌角的前下方约1.3寸,咬肌附着部前...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 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晦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

具体艾灸疗法

神阙、外关、角孙、少海、颧髎、合谷、风池、悬钟、厥阴俞、大迎、足三里、冲阳、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