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疠--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瘰疠概述

瘰疬是指因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结于颈侧耳后皮里膜外,累累如串珠的结核。后期往往延及颌下,缺盆,腋下等处。本症多因肝气郁结,气滞痰凝,或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结于颈项而发病。日久结核溃烂,溃后脓出清稀,疮口经久不愈,气血两虚,正虚邪恋。

瘰疬,大者属瘰,小者属疠。俗称“疠子筋”。  《医学入门》“生颈前项侧,结核如绿豆,如银杏,日瘰疬”,因其所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又命名备异,如生于颈前属阳明经者名为痰疠:生于颈项两侧属少阳经者名为气疠:生于腋下连及胸胁者名为马刀夹瘿等。馈后常此愈彼起,则又称“鼠瘘”或“鼠疮”。

本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颈淋巴结核和颈项淋巴结的慢性炎症等

瘰疠病因与症状

(1)痰凝气滞:初起于耳后、项侧,结核如豆,或指头大小,一枚或三五枚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硬,推之可动,不发寒热,全身症状不明显。日久则渐渐增大,累累如串珠,相互黏连,推之不移,且觉疼痛,脉弦,苔白。

(2)肝肾阴虚:结核互相黏连,推之不动,破溃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午后发热,心烦,食少,倦怠,形体消瘦,或伴咳嗽,盗汗,耳鸣,妇女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瘰疠病因分析与诊断

本症多因肝郁伤脾,脾不运湿,痰浊内生,阻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腋下而发病:或肝郁化火,日久下灼肾阴,亦有素体肺肾阴虚,均可导致阴虚火旺,痰火渐增,搏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腋下而成瘰疬。

痰凝气滞之瘰疬与肝肾阴虚之瘰疬,二者同源于“痰”。但在痰凝气滞之瘰疬,古人有云:“无痰不成核”,而痰核之起,多因于郁。颈侧乃少阳所主,少阳气多血少,若情志不舒,日久则肝郁脾损,酿湿生痰,阻滞筋脉而成结核。其辨证特点为局部肤色不变,痛不明显,推之易动,而全身无寒热表现。而肝肾阴虚之瘰疬,多因肝郁化火,灼伤肾阴或素体阴虚,肾水不足,精血亏损,而致虚火内动,灼津为痰,痰火结聚而引起。因此,前者为痰凝气滞,属实证。常兼有风热毒气内浸的气分症状,后者为肝肾阴虚,属虚证。常伴有骨蒸劳热的血分症状。

 

 

注:隔姜灸瘰疬、瘰疬炎有奇效。操作:局部用围刺法,瘰疬(经外奇穴,位于背部正中线,第六胸椎棘突左右旁开五分处,共计二穴)、瘰疬灸(经外奇穴,位于小腿腓侧远侧端,外踝尖(男左女右)正中直上2.5寸、3,-J、3.5寸共计三穴)均可采用隔姜灸,其余主穴采用平补平泻法操作,配穴根据虚补实泻原则进行操作。

瘰疠艾灸穴位详解

  • 天池在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
  • 颈百劳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l寸。共2穴...
  • 肘尖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共2穴(按身体对...
  • 二白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各...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少海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
  •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
  •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共2穴(按...
  • 阳辅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共2穴(按...
  •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束骨第5跖趾关节后方,赤白肉际处。共2穴(按...

具体艾灸疗法

天池、颈百劳、肘尖、二白、神阙、少海、手三里、太冲、阳辅、肝俞、束骨、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