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肩痛概述

肩痛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筋骨疼痛。肩后部疼痛往往连及胛背称肩背痛:肩痛而影响上臂甚至肘手部,称肩臂痛。因其均以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可统称为肩痛。

常见于现代疾病的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等。

肩痛病因与症状

(1)风寒:疼痛的范围多局限于肩部,或影响肩后部而牵掣胛背,或在肩前部而影响上臂,往往项背或上臂有拘急感。病程较短,疼痛程度也较轻,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隐痛,不影响上肢的功能活动,肩部感觉发凉.得热或抚摩则疼痛减轻。舌苔白,脉浮或正常.

(2)痰湿:肩部及其周围筋肉疼痛剧烈,肩关节功能活动虽正常,但由于其疼痛剧烈而不敢活动,动则痛甚,日久不愈可造成肩关节活动障碍。肩部感觉寒凉,畏冷.得热疼痛可暂时减轻,往往由于疼痛剧烈而影响睡眠、饮食及正常工作,又由于病程较长,患者常兼有短气、自汗、易感冒等气虚症状。舌质淡,苔白,脉弦或弦细。

(3)瘀血:闪扭所致肩痛有明显的外伤史,可有轻度肿胀或无肿胀,其闪扭损伤局部有明显压痛,若无闪扭外伤,肩痛剧烈,疼痛性质为刺痛,虽经温经散寒、祛风止痛等法的治疗,经久不愈者为瘀血肩痛,无肿胀,疼痛范围比较广泛,也没有明显压痛点。二者均可因疼痛而致肩关节轻度的活动障碍。

肩痛病因分析与诊断

(1)风寒与痰湿肩痛相鉴别:风寒者表现为肩痛较轻者,可称为“肩痹痛”。而痰湿者肩痛较重,且疼痛范围较风寒肩痛范围广泛,可称为”肩痛周痹”。二者均因感受风寒湿邪而致病,前者感受风寒为主,后者感受寒湿为主。风寒者因汗出当风或夜卧不慎受风寒侵袭,邪在肌肤,尚属表浅,但体虚之入,肌肤卫阳不固,常自汗出.易感风寒之邪而患肩痛。风寒之邪留滞肌肤,经络气血凝涩不通,发为痹痛,其疼痛较轻而兼有麻木感。

(2)痰湿型以感受寒湿之邪为主,且寒湿之邪久滞筋肉之间,其疼痛症状明显且病程较长。多由于久卧寒湿之处,或大汗之后浸渍冷水所致。

(3)瘀血与痰湿型相鉴别:瘀血者多由闪扭等明显的外伤史,起病突然,局部可有肿胀,压痛,疼痛多为刺痛,上肢功能活动受限。痰湿者多疼痛剧烈,病程较长,无明显外伤史,局部也没蛾明显瘀肿若寒湿邪而致病,前者感受风寒为主,后者感受寒湿为主。风寒者因汗出当风或夜卧不慎受风寒侵袭,邪在肌肤,尚属表浅,但体虚之入,肌肤卫阳不固,常自汗

出.易感风寒之邪而患肩痛。风寒之邪留滞肌肤,经络气血凝涩不通,发为痹痛,其疼痛较轻而兼有麻木感。

(2)痰湿型以感受寒湿之邪为主,且寒湿之邪久滞筋肉之间,其疼痛症状明显且病程较长。多由于久卧寒湿之处,或大汗之后浸渍冷水所致。

(3)瘀血与痰湿型相鉴别:瘀血者多由闪扭等明显的外伤史,起病突然,局部可有动受限,压痛,疼痛多为刺痛,上肢功能活动受限。痰湿者多疼痛剧烈,病程较长,无明显外伤史,局部也没有明显瘀肿,若久治不愈,多兼有瘀血,则可表现为刺痛,经筋僵硬,肌肉萎缩等,舌苔脉象无明显变化。

 

注:配合梅花针叩刺压痛点后拨罐效果更佳。

肩痛艾灸穴位详解

  •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共l穴。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支正在前臂背面尺侧,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
  •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l寸...
  • 肩外俞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共2穴(按身体对...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
  •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
  • 肩井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乳中。共...
  • 大杼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共2穴(...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

具体艾灸疗法

大椎、阴交、神阙、支正、肩贞、肩外俞、合谷、曲池、肩井、大杼、脾俞、三阴交、阴陵泉、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