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气--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短气概述

短气是指呼吸急促,甚至不能持续的病症。本症的病因多与气滞、痰阻、血瘀以及心脾两虚、脾肾两虚等有关。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肺系疾病及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

短气病因与症状

(1)气滞血瘀:短气胸闷,胁肋胀满,善太息,甚则胸痛彻背,每于情绪波动而诱发或加重,舌黯红或紫黯,苔白,脉弦。(2)痰饮中阻:短气急促.气不得续,胸脘胀满,咳喘痰涎,呕恶纳差,苔白厚腻,脉弦滑。

(3)心脾两虚:短气乏力,神疲懒言,失眠多梦,汗出,面白无华,舌质谈,苔白,脉细而沉。

(4)脾肾两虚:短气神疲,声低息微,体质消瘦,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答白,脉沉细弱。

短气病因分析与诊断

(1)气滞血瘀短气与痰饮中阻短气:二者同属实证,由于病邪阻遏气机,升降失常,气逆于上,故见呼吸急促,声高息粗,心胸窒闷等症。气滞血瘀短气,则病位在肝,乃因肝郁气滞,失于条达,由气及血,血脉不利而致。故见胸胁胀满,善太息,甚则胸痛彻背,痰饮中阻短气其患者多为痰湿之体,或嗜食膏梁厚味,生湿化痰,阻遏气机升降,病位在肺,兼有苔腻脉滑的痰湿之象。

(2)心脾两虚短气与脾肾两虚短气:二者同属虚证,均为正气不支,气不得续,心脾两虚短气病在心脾二脏。心主血脉,脾为营血化生之源,以血亏气少为主要病机。心为君主之官,脾为后天之本,以火不生土,土失健运,而致血虚气弱不能充养心脉,益于宗气,症见短气乏力,神疲懒言,面白无华。脾肾两虚短气,病在脾肾。脾为后天之本,主水谷精微之气,肾为先天之本,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故见短气神疲,声低息微,体质消瘦等虚衰表现。

 

短气艾灸穴位详解

  • 曲骨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共l穴。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中府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l寸,前正中线旁...
  •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共2穴...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
  • 章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共2穴(按身体对称...
  •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
  • 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共2穴(...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

具体艾灸疗法

曲骨、关元、阴交、神阙、中府、尺泽、合谷、章门、阳陵泉、风门、肺俞、肝俞、脾俞、三阴交、阴陵泉、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