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胸闷概述

胸闷,是指主观上感觉呼吸困难,胸中满闷不舒,堵塞不畅的病症。又称胸痞、胸满、胸中痞满。本症多因寒邪内侵,邪热内蕴,情志失调,心血瘀阻等因素所致。由于造成胸中痞满不通的原因很多,故胸闷一症可出现于多种病证之中。临床所见胸闷也可兼有胸胀或胸痛,则称胸胀闷或胸闷痛,由于胸闷、胸胀、胸痛的原因和病机大体相似,故可同时出现于同一病证的不同发展阶段。三者比较,一般胸闷轻,胸胀重,胸痛则最重。由于古代医籍往往将胸与胃脘部馄称为心,故胸痞与心下(胃脘)痞也易混淆,应予鉴别。闷、痞与胀三者之间,闷、痞很少兼痛,而胀往往多兼疼痛。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表现中。

胸闷病因与症状

(1)外感风寒:胸闷不舒,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或喘,舌苔白,脉浮或紧。

(2)邪热壅肺:胸闷憋气,喘鸣迫塞,上气咳逆,发热重,微恶寒或不恶寒,口渴欲饮,咳吐黄痰,或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3)肺痈痰阻:胸闷多兼胸中隐隐作痛,发热,咳嗽,吐痰黄浊腥臭,或吐脓血,咽干,口燥,不渴,舌红苔黄,脉数或滑。

(4)心血瘀阻:胸闷憋气,以夜间为甚,或伴有胸痛隐隐,或痛引肩臂,心悸,或短气,舌紫黯或有瘀血斑点,脉弱或结代。

(5)肝气郁滞:胸闷不舒,常太息,以呼出为快,伴有胁痛,头目眩晕,口苦,咽干,或寒热往来,情绪急躁易怒,或妇女月经不调,舌正常或有薄黄苔,脉弦细。

胸闷病因分析与诊断

(1)外感风寒胸闷,除胸闷不舒外,必兼发热、恶寒、脉浮紧的表寒证症状。(2)邪热壅肺胸闷与肺痈痰阻胸闷:二者虽均为实热症,但前者多由外感风热未解,邪热入里,塞遏肺脏所致,故见高热、烦渴、胸闷、喘急、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表现,后者必有胸闷而痛,咳吐腥臭黄痰或吐脓血,口燥,苔黄,脉滑数等表现。前者热势较后者为重。

(3)心血瘀阻胸闷:系心脉瘀血痹阻不通,即《内经》所谓“心痹者,脉不通”,必胸闷且岐骨后闷胀而痛,有仅瘀血而为患者,必有瘀血征象(胸痛,舌有瘀斑等)。

(4)肝气郁滞胸闷:因肝气郁滞不舒所致,胸闷兼胁痛,太息,头晕目眩,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妇女月经不调,脉弦细等,均是肝气不舒的临床表现。

本症实证多,虚证少。实证或气滞,或邪热,或痰饮,或瘀血,内阻胸膈而造成。

热、烦渴、胸闷、喘急、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表现,后者必有胸闷而痛,咳吐腥臭黄痰或吐脓血,口燥,苔黄,脉滑数等表现。前者热势较后者为重。

(3)心血瘀阻胸闷:系心脉瘀血痹阻不通,即《内经》所谓“心痹者,脉不通”,必胸闷且岐骨后闷胀而痛,有仅瘀血而为患者,必有瘀血征象(胸痛,舌有瘀斑等)。

(4)肝气郁滞胸闷:因肝气郁滞不舒所致,胸闷兼胁痛,太息,头晕目眩,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妇女月经不调,脉弦细等,均是肝气不舒的临床表现。

本症实证多,虚证少。实证或气滞,或邪热,或痰饮,或瘀血,内阻胸膈而造成。其治疗或疏气滞,或泻实热,或涤痰饮,或祛瘀血,随证施治。胸为心、肺二脏所居,胸闷(或称胸痞)多是心、肺二脏的病证表现,与心下痞之胃部病证应予辨别。

 

 

胸闷艾灸穴位详解

  • 天池在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
  • 间使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
  • 曲骨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共l穴。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下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共1穴。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巨阙前正中线上,脐中上6寸。共1穴。
  •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 少海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
  •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共2穴(按...
  • 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
  • 厥阴俞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天枢脐中旁开2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天池、间使、曲骨、关元、气海、阴交、神阙、下脘、中脘、巨阙、膻中、少海、神门、太冲、期门、照海、厥阴俞、心俞、膈俞、肾俞、三阴交、天枢、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