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痞--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心下痞概述

心下痞,是指心以下胃腹部满闷不舒之症。本症的病机为脾胃气机升降不和。常见于伤寒误下,或内伤脾胃,治法重在调理脾胃,升清降浊,中气枢转,痞症,自消。

《伤寒论》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说明心下痞是脾胃气机失调所致的痞塞症。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

心下痞病因与症状

(1)热痞: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或见吐衄,小便黄赤,舌苔薄黄,脉关上浮。

(3)饮气痞:心下痞满,纳少,干噫食臭,腹中作响,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沉弱。

(4)痰气痞:心下痞满,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大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滑。(5)客气上逆痞:心下痞,心烦不安,干呕食少,或兼下利,舌苔薄白,脉略弦。

心下痞病因分析与诊断

(1)热痞与寒热痞:痞症多由太阳病循经误下,脾胃受伤,遂使客气上逆,阻塞心下所致。热痞有心烦口渴,尿赤,苔黄之热证可寻:寒热痞除有热扰心下而见痞症外,必兼恶寒,汗出等阳虚证。

(2)饮气痞与痰气痞:痰饮同源,水湿所聚,稠者为痰,稀者为饮。痰与饮结于心下,胃气失于和降,清气不得上升,遂可致痞。饮气痞有肠鸣,苔薄白之症:痰气痞有恶心呕吐,苔腻之症。

(3)客气上逆痞:伤寒,中风,表不解而误用下法,致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若误认心下痞硬为下之不尽,继而再下,则痞更甚。心烦不安,坐卧不宁是其特点。

 

 

 

心下痞艾灸穴位详解

  • 大陵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下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共1穴。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巨阙前正中线上,脐中上6寸。共1穴。
  •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共2穴(按...
  • 章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共2穴(按身体对称...
  • 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
  •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共2穴(...
  • 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乳根在第5肋间隙,当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
  • 不容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共2穴(按...
  • 天枢脐中旁开2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大陵、气海、阴交、神阙、下脘、中脘、巨阙、膻中、太冲、章门、期门、照海、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三阴交、乳根、不容、天枢、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