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乳少--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产后乳少概述

产后乳少指妇女产后乳汁甚少,不能满足婴儿需要,亦称“缺乳”。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即列有“产后乳无汁候”,认为其病因系“既产则血水俱下,津液暴竭,经血不足”使然。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列出治妇人乳无汁共21首下乳方,其中有猪蹄、鲫鱼的食疗方。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虚实论缺乳:“产妇有两种乳脉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少气弱涩而不行者,虚当补之,盛当疏之。”这对后世研究缺乳颇有启迪。

本症不仅出现干产后,整个哺乳期均可出现。多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孕期、产后调摄失宜,或思虑过度伤脾,气血生化不足:孕妇年岁已高,气血渐衰,或产后失血过多,操劳过度,致气血不足,产后情志抑郁,气机不畅,乳络不通,乳汁运行受阻,均可导致本症发生。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产后缺乳病。

产后乳少病因与症状

(1)气血两虚:产后乳汁甚少,乳房无胀痛感,兼见面色萎黄,皮肤干燥,食少便溏,畏寒神疲,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腰腿疫软,舌淡少苔,脉虚细。

(2)肝郁气滞:产后乳汁不行或乳少,乳房胀满疼痛,兼见精神抑郁,胸胁不舒,胃脘胀满,食少痞闷,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

(3)血瘀阻络:产后乳汁不行或全无,乳房硬痛而拒按,胸闷嗳气,兼少腹胀,恶露量少,色黯有块,面色略带青紫,舌质黯,脉沉涩。

产后乳少病因分析与诊断

产后乳少,临床辫别虚实尤为重要。一般以乳房有无胀痛为其要领,若乳房柔软无胀痛感,多属气血不足,若乳房硬痛拒按,或有身热,多属气血瘀滞,前者多伴有气血两虚的全身症状,后者则多有气血瘀滞的临床表现。

气血两虚者,常见于产妇脾胃素虚,气血化源不足,从而导致乳汁分泌减少:或分娩失血过多,气随血耗,亦可影响乳汁的化生,造成缺乳。亦有因产乳过多,气血津液匮乏,营阴枯涸而无乳者。本症的特点为:乳汁不行,乳房无胀痛感,有全身气血虚弱的证候。

肝郁气滞与血瘀症候同为实证,肝郁气滞多因产后情志抑郁,气机不畅,乳络涩滞而不通,血瘀者多因产后气血瘀阻,经络壅滞,阻碍乳汁生化。前者多由七情所致,病在气分:后者病由气血瘀滞,病在血分。前者乳房胀甚于痛,后者乳房硬痛拒按。前者兼有精神抑郁,胸胁不舒之肝郁气滞证候:后者兼有少腹疼痛,恶露有块之血瘀症候。而且二者之舌脉证候也不尽相同。

 

产后乳少艾灸穴位详解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巨阙前正中线上,脐中上6寸。共1穴。
  •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 少泽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共2穴(按身体对...
  •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共2穴(按...
  • 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共2穴(...
  •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
  • 乳根在第5肋间隙,当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神阙、中脘、巨阙、膻中、少泽、太冲、期门、膈俞、脾俞、血海、乳根、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