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腹痛--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小腹痛概述

小腹痛,是指脐下正中,当小腹部位疼痛的病症。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症状,与肾、膀胱、小肠等病变有关。其病因病机为阳气素虚,脏腑虚寒,或情志失调,湿热蕴结,而至膀胱不利等,导致的气机郁滞,经脉失养而成。

《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属于本症的范畴。而外感内寒所致的膀胱蓄水证,则以小便不利、小腹胀满为主,多无明显疼痛,不属于本症的范畴:胞宫及;中任二脉的病变,多可见小腹疼痛,并兼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症,属于妇科范畴。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及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胃扩张、痛经等疾病。

小腹痛病因与症状

(1)下焦虚寒:小腹隐隐作痛,时轻时重,腹冷,甚或腹惊如冰,虽盛夏而不温,遇寒则重,得暖则舒,形寒肢凉京,唇淡口红,小便清长,或余沥不尽,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2)湿热下往:小腹疼痛胀满,小便量少,色赤,或成血尿,排尿灼热疼痛,甚或淋闭不通,小腹拘急,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或细数。

(3)膀胱受阻:气滞者,小腹胀痛,胸胀胁痛,尿后小腹疼痛,脉弦:瘀血者,小腹痛甚,或拘急,尿血:砂石阻滞者,小腹痛,痛掣阴部,疼痛甚剧,尿血,若尿出砂石,则诸症顿愈。

小腹痛病因分析与诊断

(1)下焦虚寒小腹痛与湿热下注小腹痛:前者为虚寒证,后者为热实证。下焦虚寒小腹痛,其病因为下焦阳虚,阳虚则寒,其表现为小腹隐痛,且小腹冷如冰,形寒肢凉,畏冷喜暖,小便清长或余沥不尽,舌淡、脉细等虚寒之象。膀胱湿热小腹痛,湿热结于膀胱,其发病较急,小腹胀满疼痛甚或拘急,小便赤,尿时灼痛,便秘,苔黄、脉数等,均为热象。

(2)膀胱受阻小腹痛:有气滞、瘀血、砂石之分。气滞小腹痛者,则胀近于痛,以胀为主,兼伴有胁肋痛,小腹疼痛多出现于排尿之后,小便排出不畅,但无明显偏寒、偏热形迹:瘀血小腹痛者,小腹胀痛,痛甚于胀,甚者痛如针刺,小腹拘急,或血尿,砂石阻滞小腹痛,绞痛如割,或掣及腰痛,或牵及会阴,血尿明显。

 

小腹痛艾灸穴位详解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共1穴。
  •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腹结大横穴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共2...
  • 天枢脐中旁开2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

具体艾灸疗法

气海、神阙、水分、照海、肾俞、大肠俞、腹结、天枢、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