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痛--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少腹痛概述

少腹痛,是指脐以下连及左右两侧腹部疼痛的病症,多与肝经病变有关。本症的发生多因外感寒邪,阻滞肝脉,或情志失调,肝郁气结,或湿热蕴结,或素体虚寒导致脉络淤阻,经脉不通所致。

在古典医籍中,本症多与小腹痛混为一谈,常散见于“腹痛”篇目之下。《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所说的少腹痛,实指小腹部疼痛。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疾病急慢性肠炎、肝炎、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慢性阑尾炎等疾病。

少腹痛病因与症状

(1)寒凝肝脉:少腹疼痛,痛引睾丸,坠胀剧痛,或阴囊收缩,遇寒加重,得热稍舒,常见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2)下焦虚寒:少腹疼痛,痛势绵绵,常以左侧少腹疼痛为甚,面色咣白,倦怠乏力,形寒畏冷,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弦迟。

(3)肝气郁结:少腹疼痛,气滞不舒,痛引阴睾,其痛时缓时急,时作时止,每因情志激动或过劳而发,两胁胀痛,脚闷太息,腹痛泄泻,急躁易怒等症,舌苔薄白,脉弦或沉。

(4)大肠湿热:少腹疼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口渴欲饮,舌红苔腻微黄,脉滑数。

少腹痛病因分析与诊断

(1)寒凝肝脉少腹痛与下焦虚寒少腹痛:二者均属寒证,寒凝肝脉少腹痛,肝之经脉络阴器抵少腹,故其特点是少腹疼痛牵引皋丸,下焦虚寒少腹痛,其疼痛不伴有睾丸疼痛,而是兼面色咣白,倦怠乏力,形寒畏冷,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弦迟等症。

(2)肝气郁结少腹痛与寒凝肝脉少腹痛:二者病位均在肝经,且均为实邪所犯,故其疼痛均可牵引睾丸,疼痛较剧。不同点为,前者为气滞,故疼痛时缓,每因情志激动而发,多兼见两胁胀痛,胸闷太息等肝气郁滞症状:后者为寒邪所犯,故疼痛得热稍缓,伴有面白肢冷,畏寒蜷缩,舌苔白滑,脉沉迟等寒症。

(3)大肠湿热少腹痛:少腹疼痛,按之尤甚,可有下痢脓血或名为厥阴下利,其病势较急,疼痛较剧,兼见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而数等湿热症状。

少腹痛、脐腹痛与小腹痛等皆属于腹痛范围,因其疼痛发生的其体那位不同,症状名称备异:痛于脐下两侧者,称为少腹痛:痛于脐周者,称为脐腹痛:痛处在脐下者,称为小腹痛。妇人腹痛与胎、产、经、带有关者,请参见妇科相关内容。

 

注:腹结选择右腹结。

少腹痛艾灸穴位详解

  • 肘尖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共2穴(按身体对...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下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共1穴。
  • 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府舍当脐中下4寸,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
  • 腹结大横穴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共2...
  • 天枢脐中旁开2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

具体艾灸疗法

肘尖、气海、神阙、下脘、大肠俞、府舍、腹结、天枢、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