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不孕概述

凡女子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或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又连续2年未再受孕者,称不孕症,前者为原发性不孕:后者为继发性不孕。夫妇一方有先天或后天生殖器官解剖生理方面的缺陷,无法纠正而不能妊娠者,称绝对不孕:夫妇一方,因某些因素阻碍受孕,一旦纠正仍能受孕者,称相对不孕。本节主要讨论相对性不孕症。

不孕病因与症状

(1)肾虚不孕:月经量少,血色黯淡,经期后延或闭经,小腹冷,性欲淡漠,腰疫腿软,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2)气血不足不孕:月经量少或量多,色淡,经期多后延。面色萎黄,或有黑斑,头晕目眩,形体瘦弱,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3)阴虚血热不孕:月经先期,量多色,或月经后期,最少色紫,面赤唇红,头晕耳鸣,失眠,口干咽燥,或心烦,或潮热盗汗,或有流产史。舌红,苔薄黄,脉数。

(4)肝郁气滞不孕:经期先后无定,量多少不一,色紫或有小血块,或痛经。经前乳房胀痛,急躁易怒,舌质正常或黯红,苔白或微腻,脉弦细。

(5)痰湿郁阻不孕:形体肥胖,肢体多毛,经闭不行,或月经不调,白带多。头眩心悸,乏力,面肢浮肿,胸闷纳少。苔白腻,脉濡滑。

(6)血瘀湿热不孕:少腹一侧或双侧疼痛,临经更甚,或有低热。月经周期失调,或经血淋漓不断,夹有血块,经色紫黯。腰痠带多,目眶黯黑。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或滑数。

不孕病因分析与诊断

(1)肾虚不孕与气血不足不孕:两者皆属虚证,但病因病机不同。肾虚不孕多由素体虚弱,肾气不足,冲任虚衰,不能摄精所致。其辨证要点是:小腹冷 ,性欲减退,经行量少,色淡,经期后延,或经闭不行,腰疫腿软,或小便清长等。气血不足不孕,多由素体赢弱,或失血过多,或脾胃两虚,以致阴虚血少,冲任亏损,不能摄精成孕。其辨证要点是:面色萎黄,形体瘦弱,乏力,头晕目眩,月经量少色淡,周期延长,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2)阴虚血热不孕与肝郁气滞不孕:两者皆属虚实夹杂证。阴虚血热不孕,多由素体阴虚,或肺痨久病,或温病伤阴,胞宫积热所致。其辨证要点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面赤颧红,月经先期,量多色红,或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或潮热,盗汗,舌红.苔薄。肝气郁滞不孕,多因情志不畅,肝失条达,气血不和,胞脉不畅所致,其辨证要点是:月经量多少不一,色紫有块,或痛经,经前乳房胀痛,急躁易怒,经期延迟或先后无定。

(3)痰湿郁阻不孕与血瘀湿热不孕:两者皆属于实证,但病因、病机不同。痰湿郁阻不孕,多由体质肥胖,痰湿内生,气机不畅,冲任受阻,影响受精而不孕。其辨证要点是:形体肥胖,经闭或月经不调,白带增多,苔白腻,脉滑。血瘀湿热不孕,多由经期或产褥期摄生不慎,邪毒浸入胞宫,气血失畅,湿热蕴结所致,其辨证要点是:少腹疼痛,经前尤甚,低

热.经期不调,或月经淋漓不断,腰骶疫痛,带下色黄而有秽气或少腹部有压痛。

 

 

 

不孕艾灸穴位详解

  •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
  • 曲骨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共l穴。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下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共1穴。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巨阙前正中线上,脐中上6寸。共1穴。
  • 通里腕横纹上l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共2穴...
  •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共2穴(按...
  • 曲泉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
  • 章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共2穴(按身体对称...
  • 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
  •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志室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共2穴(按身体...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天枢脐中旁开2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
  • 归来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共2穴(按身...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命门、曲骨、关元、气海、阴交、神阙、下脘、中脘、巨阙、通里、太冲、曲泉、章门、期门、照海、膈俞、肝俞、肾俞、志室、三阴交、天枢、归来、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