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呕吐--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小儿呕吐概述

呕吐是儿土常见症状之一。古人常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哕。但小儿呕吐很难把三者截然分开,故一般儿土专著多称呕吐

小儿呕吐病因与症状

(1)乳食积滞:食入即吐,吐物气味酸臭,吐后胃脘较前舒适,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臭秽,或秘结难下,苔厚腻,脉象滑数。

(2)脾胃湿热:食入即吐,食入腹胀,多伴有发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或尿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3)胃气虚弱:吐出清水,食久方吐,食欲差,囟门多凹陷,手足不温,面黄带白,神情淡漠,倦怠嗜睡,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4)胃阴不足:干呕恶心,吐物不多,唇红舌干,手足心热,或日哺潮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少,脉细数。(5)脾肾阳虚:朝食暮吐,吐出奶瓣或宿食,四肢清冷,腹部隐痛喜按,倦卧少动,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滑润,指纹淡青。

(6)外邪客胃:呕吐食物或奶瓣,吐量多,呈喷射状,伴恶寒发热,或壮热烦躁,口渴或不渴,汗出较多,面色红赤,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洪大。

(7)惊恐:暴受惊恐,呕吐清涎,面色忽青忽白,心神烦乱,睡卧不安,惊惕啼哭,舌质红,苔薄白,脉时数时缓。

小儿呕吐病因分析与诊断

(1)乳食积滞呕吐与脾胃湿热呕吐:均为实证呕吐,皆有食入即吐,脘腹胀满,苔腻等症状。乳食积滞呕吐是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恣食生冷瓜果,使脾胃损伤,乳食停滞,胃气失于和降而见呕吐症状,脾胃湿热呕吐多因内伤饮食,外受风邪,内外相招,湿聚生热,湿热郁蒸,胃气上逆而出现呕吐。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所吐之物,酸臭异常,吐后胃脘舒适,井有大便异臭,厌食等症状:后者吐物或有酸臭气味,吐后脘胀胁痛不减等湿热郁蒸症状。

(2)胃气虚弱呕吐与胃阴不足呕吐:属虚性呕吐,前者为气虚,后者为阴虚,病均在胃。胃气虚弱呕吐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胃气虚弱,或误用消导攻伐之品,损伤胃气,胃虚不能纳谷,故见呕吐症状,胃阴不足呕吐常见于热病后期,胃阴受损,虚热上扰,胃失和降而出现呕吐症状。辨证要点为:胃气虚弱者呕吐清水,不酸不腐:胃阴不足者吐物不多,口苦而黏。气虚囟门凹陷,手足不温,与阴虚唇红舌干,手足心热有显著不同。

(3)脾胃阳虚呕吐:由于先天禀赋虚弱,或暴受寒冷,留而不去,伤及脾胃之阳,阳虚不能温化水谷,乳食停滞而不运,故食后良久吐出。其特点为:朝食暮吐,吐出不消化之奶瓣或食物,并有四肢清冷,大便稀薄,指纹淡青,舌苔滑润等阳虚症状。较其他证候之呕吐重笃。

(4)外邪客胃呕吐:风寒或暑湿之邪客于胃腑,使胃气失于通降之性,亦是小儿呕吐的常见原因。其呕吐呈喷射状,起病急,有明显外因可查,风寒客胃呕吐多见于冬春,暑湿客胃呕吐则见于长夏。两者的区别是风寒客胃呕吐物无秽浊气味,口不渴,饮水即吐,伴恶寒发热,脉浮等,暑湿客胃呕吐物有秽浊气味,口渴饮水,伴壮热烦躁,脉洪大等。

(5)惊恐呕吐:多发生在暴受惊恐以后,心虚胆怯,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肝逆犯胃而致呕吐时作。

 

小儿呕吐艾灸穴位详解

  •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
  •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
  • 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
  •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1间。共1穴。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
  •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
  • 复溜在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公孙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共2...
  •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
  • 梁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共2穴(按...
  • 天枢脐中旁开2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
  • 梁丘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内关、命门、百会、印堂、关元、气海、神阙、中脘、外关、照海、复溜、肾俞、公孙、阴陵泉、梁门、天枢、梁丘、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