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眩晕--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经行眩晕概述

经行前后或值经期,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者,称为“经行眩晕”。本病多由风、火、痰、虚所致,其病变多在肝(胆)、脾、肾等脏。

经行眩晕病因与症状

(1)气血亏虚:经期或经后头晕目眩,每劳动后加重。神疲乏力,心悸易惊。经量或多或少、经来色淡质稀。面白少华,或萎黄有垢,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2)阴虚阳亢:经行眩晕,头胀耳鸣,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口干咽燥。月经量多,色鲜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3)脾虚挟痰:经行前后,眩晕倦怠,头重如蒙,胸闷泛恶,或吐痰涎,食少多寐。月经后期,经量多偏少。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4)肾虚精亏:经期或经后眩晕,耳鸣脱发,腰膝疫软,或见骨蒸潮热,盗汗,失眠,或见形寒肢冷,尿频而清长。月经后期,经量少。舌淡瘦小,脉沉细。

经行眩晕病因分析与诊断

经行眩晕的四种证型为气血亏虚、阴虚阳亢、脾虚挟痰、肾虚精亏。

(1)气血亏虚与阴虚阳亢:气血亏虚由于素禀气血不足,或饮食失节与忧思劳倦,损伤脾胃,或久病不愈,损伤气血,或血虚肝失所养,而虚风内动等,以致气血亏虚,复以经行有形血去,气随血耗,不能上荣于脑而眩晕。阴虚阳亢是因为妇女本阳有余而阴常不足,复因忧郁等情志刺激,导致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而伤阴,阴阳平衡失其常度,阴亏于下,阳亢子上,故而眩晕。

(2)脾虚挟痰与肾虚精亏:脾虚失运,水湿停聚成痰即为脾虚挟痰。经行时气血下注,其气益虚,清阳不升,痰浊不降,蒙闭清窍而发眩晕。肾虚精亏,久病损伤,或房劳过度,以致肾虚精亏经行阴血下泄,精气益虚,清窍失养而眩晕。

 

 

 

经行眩晕艾灸穴位详解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下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共1穴。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上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5寸。共1穴。
  • 巨阙前正中线上,脐中上6寸。共1穴。
  •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共2穴(按...
  • 章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共2穴(按身体对称...
  • 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共2穴(...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乳根在第5肋间隙,当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
  • 不容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共2穴(按...
  • 天枢脐中旁开2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关元、气海、阴交、神阙、下脘、中脘、上脘、巨阙、太冲、章门、期门、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乳根、不容、天枢、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