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肿胀--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四肢肿胀概述

四肢肿胀是指上下肢浮肿发胀的一种症状。可表现为四肢同时肿胀,也可仅表现为上肢或下肢,或偏于一侧的肿胀。

可见于现代医学的经脉血栓形成,淋巴管阻塞如丝虫病,水肿,以及某些过敏性疾病等。

四肢肿胀病因与症状

(1)湿热蕴结:四肢肿胀,关节肿痛,肌肤灼热,皮肤颜色发红发亮,伴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苔黄腻少津,脉滑数。

(2)气滞肌表:四肢浮肿,按之即起,似有弹性,皮肤颜色苍白,或者兼见胸胁胀闷,善太息等。舌质淡,苔白,脉弦。

(3)寒湿凝滞:四肢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四肢肿胀,手足笨重,活动不便,舌质淡,脉濡缓。

(4)气虚血瘀:四肢肿胀,按之难起,或肢体麻木不仁,举动无力,或双下肢肿胀,皮肤有紫色瘀斑,手足清冷,甚至可半身不遂,舌淡白,或有瘀斑,脉弦涩。

四肢肿胀病因分析与诊断

(1)湿热蕴结型与气滞肌表型:一为素体阳气偏盛,复感受风寒湿邪侵袭,热为寒郁,日久则寒亦化热而致。一为因情志不遂,复感受外邪侵袭肌表,营卫失调,气机郁滞所致:湿热蕴结四肢肿胀因湿热郁阻络脉,气血运行不畅,凝滞于经络。故见四肢肿胀,又因热为阳邪,故见关节肿痛,局部灼热红肿等。而气滞肌表四肢肿胀乃因气机郁滞于静脉,营卫不通,而致肢体浮肿及发胀,因偏于气滞,所以按之即起。二者相比较,兼症不同,前者常伴有发热,畏风、口渴、烦闷不安等热盛表现。后者兼见有胸胁胀闷,善太息等肝气郁滞的表现。

(2)寒湿凝滞型与气虚血瘀型皆属阴证。但寒湿凝滞四肢肿胀乃寒湿为患,因寒湿凝滞,湿浊停滞于经脉之中,而见四肢肿胀,关节沉重,手足笨重。气虚血瘀四肢肿胀则是由于气虚血瘀,经脉不通,见四肢肿胀,按之难起,肌肤麻木,皮肤有紫斑,并且其症状有朝轻暮重的特点。

四肢肿胀一症病因虽多与风寒湿邪有关,但因人体素质不同,有偏热偏寒之异,因此当辨清寒热虚实。

 

 

 

四肢肿胀艾灸穴位详解

  •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
  • 曲骨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共l穴。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章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共2穴(按身体对称...
  • 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京门章门后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 悬钟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共2穴(按身体对...
  •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
  • 复溜在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 阴谷在胭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
  •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志室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共2穴(按身体...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天枢脐中旁开2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
  • 水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共2穴(按...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命门、曲骨、关元、气海、阴交、神阙、中脘、章门、期门、京门、悬钟、照海、复溜、阴谷、膈俞、肾俞、大肠俞、志室、三阴交、天枢、水道、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