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抽搐--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四肢抽搐概述

四肢抽搐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四肢不能随意抽动。抽为收、引之意:搐乃牵动,抽缩之意。所以一切四肢不能自主控制的抽搐、牵动,或屈伸不已的症状,均属于抽搐范畴。

可见于感染性疾病高热期、脑疾病、癫痫、中毒、高热惊厥等。

四肢抽搐病因与症状

(1)风邪闭阻:发热恶寒,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筋脉拘挛,肢体疫重或疼痛,舌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紧或数。

(2)风痰挟瘀:发作性抽搐,或口吐涎沫,喉中痰鸣,四肢先强直痉挛,继而屈伸痉挛,二便失禁,神识不清,发作后一如常入。舌苔白腻,脉弦滑。也可由于先有外伤,以后抽搐,患者可兼见头部外伤,舌可见瘀斑。

(3)阴虚阳亢生风:视物不清,腰腿疫软,四肢麻木拘急,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颧红唇赤,肌肤燥热夜甚,激怒后四肢抽搐,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4)热极或湿热生风:壮热口渴,面红气粗,四肢抽搐,两目上视,颈项强急,角弓反张,伴有神昏澹语,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实。若为湿热生风则兼见热势缠绵,头重如裹,舌红胖大,苔黄腻,脉滑数。

(5)脾肾阳虚:形寒肢冷,面色咣白,四肢抽动不已,水肿,腰腿痠软,口淡不渴,纳呆,便溏,尿清长或尿少,舌淡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迟或沉缓。

(6)肝郁血虚:失眠多梦,胸闷不舒,情志不畅,喜长太息,每遇精神刺激则捶胸顿足,哭笑无常,或卒然仆倒,四肢抽搐,伴有手足舞动,舌淡,脉弦细。

(7)血虚生风:素体虚弱,面色苍白或萎黄,肢体麻木,手足徐徐抽动,筋惕肉跳,其手抽搐似鸡爪状,口唇指甲淡白,舌淡苔白,脉弦细。

(8)中毒所致:误服毒性药物,或接触化学毒品而致中毒,致四肢抽搐,因毒邪性质不同,抽搐及其兼证表现也备有异同。

四肢抽搐病因分析与诊断

(1)风邪阻络型与风痰挟瘀型从病因来看,前者多由外感风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利,或由于创伤,风毒之邪侵入机体,营卫不得宣通,则筋脉失养,四肢抽搐,后者多由于惊恐,伤及肝肾,或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脾失健运,聚湿成痰,若肝失条达,阳升风动,肝风挟痰上壅,或有外伤瘀血,气血逆乱,精血失于敷布,则可致发作性抽搐:从临床表现上看,风邪阻络者兼见风邪外感的症状,发热恶寒,项背强痛,或为创口感受风邪,则除四肢抽搐外,还可见口噤,角弓反张:风痰挟瘀者为发作性四肢抽搐,无外感症状,发作后一如常入。

(2)阴虚阳亢生风与热极或湿热生风所致四肢抽搐从病因上鉴别,前者多由于积劳久病,耗伤阴精,肝肾阴虚,筋脉失养,又由于阳虚向不能制阳,致肝阳偏亢,肿风内动,四肢抽搐:后者多因湿热之邪浸袭,或阳气偏亢,灼伤阴液,筋脉失养,或者由于湿温病后期,湿热挟风,风动而四肢抽搐。从症状上鉴别,前者具有肝肾阴虚的症状,如腰腿疫软,视物不清,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麻木拘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后者兼见热象,如高热,口渴,面红,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或湿热的特点,如身热不扬,舌红胖大,苔黄腻,脉滑数等。

(3)血虚生风与肝郁血虚四肢抽搐相鉴别,血虚生风四肢抽搐主要由于各种失血如便血、崩漏、或营养失调,血之生化之源不足,筋脉失养四肢抽搐:而肝郁血虚四肢抽搐则多由子平素即多愁善感,心神不宁,遇暴怒则肝气上壅,气机逆乱,四肢气血不能敷布,筋脉失养所致。从临床表象来区别,血虚者抽搐多为逐渐发生,筋脉拘急、麻木,且兼见有面色苍白,眩晕,口唇淡白,脉细等血虚的表现:而肝郁血虚者则具有胸闷不舒,精神抑郁,善太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心血虚的症状。

(4)脾肾阳虚者从病因上多由于呕吐、下利,脾胃虚寒,阳气虚衰,经脉失于温煦而致四肢抽搐,与热极生风、湿热生风、肝阳化风者均不同,其症状兼见形寒肢冷,面色咣白,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等明显的寒象,与热象或湿象明显有别。

(5)中毒所致四肢抽搐,与上述各个证候均不同,由于毒药品的不同,其抽搐形式及兼症也不同,且有明显的药物或化学工业用品接触中毒史。

 

 

 

 

 

四肢抽搐艾灸穴位详解

  •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两髂嵴连线与后正中...
  • 身柱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共1穴。
  • 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共1穴...
  • 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
  •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
  •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
  • 环跳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
  • 风市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胭横纹上7寸。或...
  •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
  • 阳辅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共2穴(按...
  • 悬钟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共2穴(按身体对...
  •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的中点凹陷...
  •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
  • 大杼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胆俞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委中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
  • 飞扬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
  • 申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腰阳关、身柱、哑门、百会、阴交、神阙、中脘、列缺、曲池、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阳辅、悬钟、太溪、照海、大杼、胆俞、肾俞、委中、飞扬、申脉、三阴交、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