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足跟痛概述

足跟痛是指一侧或者双侧足跟部发生疼痛而言。多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足跟部筋骨失于荣养,或风湿痹阻,外伤所致。足跟痛有时与足痛或其他关节痛并见。还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痛风等疾病。

足跟痛病因与症状

(1)气血亏虚:足跟疼痛,皮不红肿,日间活动痛减,入夜疼痛加重,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畏风自汗,舌质淡,脉细弱。

(2)肝肾亏虚:足跟疼痛,不能久立,局部皮肤不红肿,腰膝疫软,两眼昏花,头晕耳鸣,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或舌质红,脉细数。

(3)风寒湿阻:足跟疼痛,伴有足部或其他关节疼痛,足跟局部肿胀,下肢困重,遇阴雨寒冷天加重,舌苔薄白,脉濡缓。

(4)外伤所致:有外伤史,局部时有红肿,疼痛以刺痛为主,拒按,行走时加重。

足跟痛病因分析与诊断

(1)气血亏虚与肝肾亏虚两者均为虚证。气血亏虚足跟痛多由久病大病之后,或失血之后,气血亏虚,血虚不荣所致。兼有气血亏虚的表现,如神疲肢倦,面色苍白,恶风自汗,舌质淡,脉细弱。肝肾亏虚足跟痛则多由过度劳累损伤筋骨,或纵欲无度,肝肾不足,骨髓失养所致:表现为足跟痛不能久立,伴有肝肾亏虚的症状,如腰膝痠软,头晕眼花,阴虚者舌质红,脉细数:阳虚者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风寒湿阻者常因为风寒与湿邪合而致病,足跟在下,最易受风寒浸袭,故风寒湿阻足跟痛多见,以足跟肿胀疫痛为特点.遇阴雨大加重,下肢困重,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关节疼痛。若风寒湿阻郁而化热,则见足跟红肿,灼热,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

(3)足跟痛有虚实之别,虚则气血亏虚与肝肾不足,实则为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局部经脉,气血凝滞而为病。

 

足跟痛艾灸穴位详解

  •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共2穴(按...
  • 悬钟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共2穴(按身体对...
  •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的中点凹陷...
  •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
  • 阴谷在胭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
  •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共2穴(...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昆仑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 仆参在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命门、关元、阴交、太冲、悬钟、太溪、照海、阴谷、膈俞、脾俞、肾俞、昆仑、仆参、三阴交、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