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疼痛--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小便疼痛概述

小便疼痛,简称尿痛,指排尿时尿道发生刺痛、灼痛、涩痛、绞痛,同时伴有小便淋漓不畅,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等。

本病的病位在肾与膀胱,且与肝脾有关,主要因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或年老体弱,肾虚不固:或阴虚火旺,虚火灼伤脉络所致。本病大多属实证、热证,主要有下焦湿热、脾肾亏虚、下焦血淤、肝郁气滞、肾阴亏虚、心火炽盛六种证型。

本症与排尿困难(小便不利)、尿潴留(小便不通)和尿闭不同。排尿困难即排尿费

力,小便不利,不一定疼痛:尿潴留为排尿困难发展而来,膀胱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尿:尿闭则为肾脏不分泌尿液,无尿、少尿,无尿痛症状:本症则强调排尿时尿道有疼痛感,《景岳全书.卷二十九.淋浊》云:“淋之为病,小便痛涩。”部分病例可与小便不利或小便不通并见。

小便疼痛而见尿血者,一般把尿血时伴疼痛者归属本症,无疼痛者归属尿血。同样,尿液如泔浆而排尿疼痛者属本症(为“膏淋”),无痛者属小便浑浊。

本症涉及现代医学的急性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和急慢性前列腺炎、膀胱炎、乳糜尿等。

小便疼痛病因与症状

(1)下焦湿热:多见于“石淋”、“血淋”及“膏淋”等实证。临床表现为小便热涩疼痛,尿频尿急,尿色赤紫,或小便浑浊如泔浆:或小便挟有砂石,绞痛难忍,常伴发热,口苦口干,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纳食减少,大便不爽,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教。小便灼热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心火炽盛:表现为小便灼痛,尿短黄赤,面赤咽干,渴喜冷饮,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大便秘结,舌尖红赤,苔黄燥,脉数。

(3)下焦血淤:属于“血淋”范畴。临床表现为小便刺痛或涩痛,频急不畅伴小便浑

浊、尿血,尿液呈紫黯或夹血块,小腹孪急、胀痛或刺痛,肌肤甲错,口唇发紫,舌黯有瘀点,脉弦细涩。

(4)肝郁气滞:属于“气淋”范畴。临床表现为小便涩痛、刺痛,淋沥不畅,头痛目眩,口苦,胸胁胀满,少腹胀痛,妇女可见月经不调,舌质稍黯,苔薄黄,脉弦。(5)肾阴亏虚:可见于“血淋”、“膏淋”等虚证。临床表现为小便热痛,排尿不畅,伴有尿血或小便浑浊,头晕耳鸣,咽干颧红,潮热盗汗,腰疫腿软,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6)脾肾亏虚:属于“劳淋”范畴。排尿隐

痛,淋漓不尽,时作时止,遇劳即发,小腹坠胀,腰膝疫软,食少便溏,神疲乏力,面白少华,舌淡,脉虚弱。

小便疼痛病因分析与诊断

(1)下焦湿热尿痛与心火炽盛尿痛:二者皆为里实热证,尿皆短赤。下焦湿热尿痛因感受湿热外邪而致,或多食肥甘烈酒,酿湿生热,湿热下注膀胱,血热妄行致小便热涩疼痛,尿血:或膀胱气化不利,清浊不分,故小便热涩疼痛而浑浊如泔浆:或尿液煎熬成石,故小便艰涩刺痛,挟有砂石。伴湿热征象,如口苦口渴,胸闷脘痞,纳减,大便不爽等。心火炽盛尿痛,乃火破血络,妄行移热于小肠所致,见小便灼痛,尿短黄赤,热灼津伤,故见面赤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心火上炎,口舌生疮,火热扰神,则心烦失眠。

(2)下焦血瘀尿痛与肝郁气滞尿痛:均为实证,下焦血瘀尿痛多因跌扑损伤,气虚血滞或寒邪入侵致少腹瘀血内结,血不循经而尿血,气机不利则尿痛,其主要特点为小便刺痛、涩痛,无尿道灼热感,伴有少腹胀痛,肌肤甲错,口唇紫黯,舌有瘀点,脉沉细涩等症。肝郁气滞尿痛因恼怒伤肝,肝气郁而化火,影响膀胱气化故小便涩痛,特点为尿痛以涩痛为主,多见于壮年气盛之人,常因恼怒而诱发,伴见头痛,目眩,口苦,胁肋胀痛。

(3)肾阴亏虚:多由房室不节或热病伤阴,阴虚内热,影响膀胱气化,致清浊不分而为“膏淋”,或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为“血淋”。二者均属虚证,尿痛一般较轻,阴虚火盛,故小便有灼热感.兼见咽干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等症。

 

 

 

小便疼痛艾灸穴位详解

  • 腰俞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处。共1穴。
  •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
  • 二白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各...
  • 曲骨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共l穴。
  • 中极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共1穴。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曲泉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
  • 章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共2穴(按身体对称...
  • 然谷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共2穴...
  • 阴谷在胭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
  •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小肠俞骶正中嵴(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志室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共2穴(按身体...
  • 束骨第5跖趾关节后方,赤白肉际处。共2穴(按...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归来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共2穴(按身...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腰俞、命门、二白、曲骨、中极、关元、阴交、神阙、中脘、曲泉、章门、然谷、阴谷、肝俞、肾俞、小肠俞、志室、束骨、三阴交、归来、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