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重--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头重概述

头重是头部沉重的一种自觉症状,俗称“头沉”。最早见于《灵枢-终始》篇说:“病生于头者,头重。”头重一症,有虚有实,其虚者多起于过劳伤气,或久病之后,元气虚衰,清阳不升而觉头重。实者必有湿邪为患,湿性黏腻沉着,上犯头部则头胀而沉重。

头重病因与症状

(1)风湿上蒙:头沉而痛,如有物裹,阴雨天加重,鼻塞恶风,身重疫困,胸闷脘满,舌苔薄腻,脉浮缓或濡。

(2)痰湿阻滞:头重头晕,耳鸣嗜睡,晨起较甚,胸脘痞闷,恶心吐涎,精神不爽,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3)湿热上蒸:头部沉重,兼有胀痛,午B,CIDll0,面赤身热,心烦胸闷,不欲饮食,小便深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4)中气不足:头部沉重,悠悠忽忽,病程较长,或有空痛而晕,面色不华,伸疲乏力,食少纳呆便塘,舌淡有齿痕,脉缓无力。

头重病因分析与诊断

(1)湿热上蒸头重与风湿上蒙头重:二者多由外邪引起,但湿热上蒸头重多由于外感湿邪化热,或夏季感受暑湿为患,或因脾失运化,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上蒸.清窍被遏,则头部沉重胀痛而面赤。临床特点为头重胀痛,午后为剧.面赤身热,尿黄,舌黄腻。而风湿上蒙头重,起于感受湿邪,其性黏滞沉降,风挟湿邪上蒙,清窍为之阻滞,则头部沉重昏痛。辨证要点为头沉而痛,如有物裹,阴雨天加重,鼻塞恶风,身重疫困,胸闷脘满,舌苔薄腻,脉浮缓或濡等风湿表证。

(2)痰湿阻滞头重与中气不足头重:两者皆为内伤所致,但后者有痰湿之邪为患,属实,多因饮食不节,过食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生痰。以头部沉重,头晕耳鸣,痞满郁闷,呕恶吐涎,嗜睡,苔白腻,脉濡滑等为特征。与风湿头重不同者,本症无表证。与湿热头重相别者,在于本症并无热象,而中气不足头重,属虚。多因过于劳倦,伤耗元气,或平素体弱,中气虚衰,清阳不升,则觉头部沉重,悠悠忽忽,空痛头晕。兼有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便溏,舌淡有齿痕,脉缓无力等中气不足的表现。

 

 

 

 

 

头重艾灸穴位详解

  • 大陵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
  •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
  • 神道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共1穴。
  •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 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
  • 上星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
  • 阳白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共2穴(按身...
  •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
  • 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申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l寸,胫骨前嵴外2...

具体艾灸疗法

大陵、命门、神道、风府、百会、上星、神阙、中脘、列缺、合谷、阳白、风池、风门、申脉、足三里、丰隆、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