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便血--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经行便血概述

每逢经前或值经期出现大便下血,伴有月经量少,经后渐愈,呈周期性发作者,称为“经行便血”。也称“借经”或“差经”。

经行便血病因与症状

(1)胃肠郁热:经前或经期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血色黯红,质黏稠。面赤心烦,口苦咽燥,大便干,小便黄。经来量少,经血紫红,质稠,甚则经来点滴即净。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2)阴虚血热:经行便血,经量不多,或点滴而下,色鲜红质稀,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失眠,潮热盗汗,月经量少.舌质红绛而干,少苔脉细数。

(3)脾不统血:经行大便下血,先便后血,量多或少,色淡质稀,神疲体倦,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心悸少寐,食少便溏,舌胖大而苔白,脉缓弱。

经行便血病因分析与诊断

经行便血主要是由于热邪追血妄行和气虚不能摄血所致。

(1)胃肠郁热与阴虚血热:胃肠郁热平素嗜食酒浆厚味,或辛辣之品,火热郁结肠胃,下注大肠,月经来潮之际,冲脉气盛,引动肠中积热,热灼大肠血络,迫血妄行而便血:阴虚血热素体阴虚,或久病多产,忧思郁怒,卫志化火,阴精被灼,经行之际,阴血下行,致使阴血益虚,虚热内生,内热迫血妄行,发生便血。伴有阴虚火热之证。

(2)脾不统血:素体脾气虚弱,或饮食劳倦内伤,中气受损,气虚统摄无力,经血来时,气随血泄,中气更虚,固摄无权,发生便血。同时伴有脾气虚弱的症状。

 

经行便血艾灸穴位详解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
  •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共2穴(按...
  •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的中点凹陷...
  •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共2穴(...
  • 三焦俞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地机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
  •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 上巨虚在犊鼻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共2穴(按...
  • 内庭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自肉际处。...

具体艾灸疗法

阴交、支沟、太冲、太溪、膈俞、脾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足三里、上巨虚、内庭、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