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断复来--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经断复来概述

妇女自然绝经一年或一年以上,又再次出现阴道出血者,称为经断复来。亦称“年老经水复行”,或称为“妇人经断复来”。《傅青主女科,调经》中云:“妇人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岁忽然行经者,或下紫血块或如红血淋,人或谓老妇行经,是还少之象,谁知是血崩之渐乎!夫妇人至七七之外,天癸已竭,又不服济阴补阳之药,如何能精满化经,一如少妇。然经不宜行而行者,乃肝不藏脾不统之故也,非精过泄而动命门之火,即气郁甚而发龙雷之炎,二火交发,而血乃奔矣,有似经行而实非经也。”认为该病因过劳和情志所伤而致,与肝、脾有关。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绝经后出血。

经断复来病因与症状

(1)脾虚肝郁:经断复来,经血量少、色淡、质稀,气短懒言,神疲肢倦,腹胀纳差,胁肋胀满,舌苔薄白,脉弦无力。

(2)阴虚火旺:经断复来,经血量少、色红、质稠,腰膝疫软,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3)湿热下注:经断复来,经血色红、量较多,平时带下色黄气秽,或有阴痒,口苦咽干,倦怠纳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经断复来病因分析与诊断

经断复来,一般出血量相对较少,因而应根据出血的色、质及伴随证候辨别属虚,属实。血色淡,质稀者属脾虚肝郁:血色鲜红,质稠者属肾阴虚:血色红,夹有黏稠气秽白带者多属湿热下注。

(1)脾虚肝郁:脾统血,肝藏血。绝经期肾气渐虚,肾精不足,血无精化,则肝虚血少,肝气偏旺:肾气渐衰,火不暖土,则脾气日虚,若加以思虑劳倦,或忧郁过度,使脾气愈伤、肝气愈旺,脾虚肝郁,统藏失职,冲任失固可致经断复来。脾虚生化不足,故经血最少、色淡、质稀:脾虚气血不足,则气短懒言,神疲肢倦,脾失健运,故腹胀纳差:肝气郁结,故胁肋胀满:苔薄白,脉弦无力为脾虚肝郁之征。

(2)阴虚火旺与湿热下注:阴虚火旺绝经期肾阴本虚,加以房劳损伤,肾精不足,相火妄动,迫血妄行,导致经断复行。阴虚内热,故经血量少、色红、质稠,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腰为肾之府,肾虚外府失荣,则腰膝疫软:肾阴不足,精血不能上充清窍,则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象。湿热下注绝经期肾气不足累及于脾,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或饮食所伤,酿湿生热:或摄生不慎,感受湿热,湿热下注,损伤冲任,迫血妄行,则可经断复行。湿热下注任带,故阴痒,带下色黄气秽:热盛于内,故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征。

 

经断复来艾灸穴位详解

  • 中极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共1穴。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
  •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共2穴(按...
  •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的中点凹陷...
  •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共2穴(...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中极、关元、神阙、中脘、合谷、太冲、太溪、肝俞、脾俞、肾俞、阴陵泉、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