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尿痛--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妊娠尿痛概述

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状,称“妊娠尿痛”,又称“子淋”。本症《诸病源候论》称“子淋”、  《太平圣感方》称“妊娠小便淋涩”、  《产科百问》谓之“妊娠小便淋”。

《诸病源候论-诸淋候》明确指出淋证病位在肾与膀胱,其病机是“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其机制为“肾虚不能制水则小便数也,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本病确立了基本原则,故《妇人大全良方》、《胎产心法》等提出用“六味地黄汤加车前子或知柏治之”。而《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进一步完善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认为本病是“阴虚热炽,津液耗伤者为多。不比寻常淋痛皆由膀胱湿热郁结也。故非一味苦寒胜湿淡渗利水可治”。

本症与转胞不同,《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子淋转胞》说:“小便频数,不爽且痛,乃谓之淋……转胞亦是小便频数,不能

畅达,但不必热,不必痛,则胎长压塞膀胱之旁,府气不能自如。”又说:“子淋与转胞,必不可竞认作同是一病.”临床上妊娠尿痛分为实热、虚热、湿热、气虚四种证型。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妊娠合并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疾病。

妊娠尿痛病因与症状

(1)实热:妊娠期中,小便频数,短赤灼热、尿意急追,艰涩疼痛。伴口苦,口渴,且喜饮冷,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偏干,脉滑数。

(2)虚热:妊娠期,小便频数窘涩,点滴而下,色黄灼痛。体瘦颧红,咽燥口干,心烦不宁,舌质红嫩,少苔或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3)湿热:妊娠数月,小便涩痛,频数量少,色赤灼热,面色垢黄,肢体倦怠,口苦,心烦,渴不多饮,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而燥,脉滑数。

(4)气虚:妊娠期问,小便滴沥涩痛,色淡黄,或欲解不能,或漫出不禁,常溺后痛甚。小腹坠胀,体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虚滑。

妊娠尿痛病因分析与诊断

(1)妊娠实热尿痛与妊娠湿热尿痛:均为实证,热证。故同见小便频数,短赤灼痛,口苦,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之象。但其病因、病机有别:实热尿痛,多因素体阳盛,孕后阴血聚下养胎,不能上济心火,心火偏亢,邪热移于小肠,或奉养太厚,喜食辛热之物,以致内热下注膀胱,灼伤津液所致:湿热尿痛则因护摄不慎,湿热内侵,蕴结膀胱,气化失司所致。其辨证要点是,妊娠实热尿痛,必有火热内炽的临床表现(如口舌生疮,渴喜饮冷,大便秘结等),而湿热尿痛,则其湿热之象(如面色垢黄,肢体怠,大便不爽,渴不多饮等)。

(2)妊娠虚热尿痛与妊娠实热尿痛:虽皆因热成淋。但有虚实之异,病因、病机亦备不同。前者多因素体阴虚,孕后血聚养胎,其阴愈虚,阴亏肾水不足,膀胱为火灼,故小便淋痛:后者缘由素体阳盛,或过食肥甘辛燥之物,引动心火,移热于小肠,传入膀胱,灼伤津液所致。其辨证要点为:前者有阴虚内热,如体瘦颧红咽燥口干,饮而不多等:后者则是火热内炽之候,如渴喜冷饮,大便秘结等。从舌脉辨之,虚热者,其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而数:实热者,其舌红,苔黄而干,其脉滑数有力。

(3)妊娠气虚尿痛:多因中气素虚,妊娠数月,胎体长大,气虚无力举胎,胎坠压迫膀胱,水行不利,而为尿痛。其辨证要点为:小便涩痛,而无热淋之尿赤,灼热之症。则见中气不足,小腹坠胀,体倦乏力,溺后痛甚,或小便欲解不能,或漫出失禁之候。

 

 

 

妊娠尿痛艾灸穴位详解

  • 曲骨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共l穴。
  • 中极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共1穴。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下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共1穴。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上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5寸。共1穴。
  • 然谷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共2穴...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膀胱俞骶正中嵴(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天枢脐中旁开2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
  • 水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共2穴(按...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曲骨、中极、关元、气海、阴交、神阙、下脘、中脘、上脘、然谷、肾俞、大肠俞、膀胱俞、三阴交、天枢、水道、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