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小儿腹泻概述

本症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甚至如水样,或完全不化的症状。一般不挟有脓血,也无明显的里急后重。

小儿腹泻病因与症状

(1)风寒:泄泻清稀多沫,臭味不大,肠鸣腹痛,或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轻咳,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指纹红。(2)湿热:发热或不发热,泻下稀薄或黏稠,色黄或绿,日十余次,兼见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指纹深红或紫滞。

(3)伤食:腹痛胀满,大便黏滞,泻下腐臭如败卵,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口臭纳呆,常伴呕吐,舌苔黄厚或垢腻,脉滑,指纹黯红而伏。

(4)脾虚:久泻不愈,或时泻时止,大便稀薄,水谷不化,每于食后作泻,面色萎黄,不思饮食,神疲倦怠,睡时露睛,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沉无力,指纹隐伏不露,或淡红。

小儿腹泻病因分析与诊断

(1)风寒腹泻与湿热腹泻:一为寒泻,一为热泻,其病因病机不同,表现备异。风寒泻为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其特点为:泄泻清稀,臭味不大,肠鸣腹痛,并可兼见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等风寒表证。湿热泻为感受暑湿之邪,损伤脾胃,下迫大肠,而致泄泻。其特点是泻下稀薄或黏,臭味较大,甚则暴注下迫,并可兼见口渴而所欲不多,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俱盛的症状。

(2)伤食腹泻与湿热腹泻:二者均见大便秽臭,苔黄或腻,脉滑或数等实热证的表现,病因病机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伤食泻的病因为乳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受伤,不能腐熟水谷,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分,并走大肠,而成食积泄泻,一般多有饮食不节之因,且无明显的季节性,湿热泻多为暑湿或湿热之邪致病,夏秋多见。伤食泻因乳食停滞不化,以致腐浊壅肠中,故其特点为腹痛胀满,痛则欲泻,泻后痛减,泻下臭如败卯,并可见口臭纳呆,苔黄腻而垢等肠胃积滞的症状:湿热泻则因湿热蕴蓄,而致大便泄泻稀黏,或暴注下迫,多则每日一、二十次,臭味虽大,但无败卯之异臭,同时兼见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症状。

(3)风寒泻、湿热泻、伤食泻与脾虚腹泻:风寒泻、湿热泻、伤食泻皆为实证,病程较短。而脾虚泻为虚证一般病程较长,多由禀赋素弱,脾气不足,或病后失调,或寒凉之药攻伐太过,致使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致泄泻。其特点为大便稀或水谷不化,泄泻次数较少,并可兼见形体消瘦,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脉沉乏力等脾虚气弱之症。

 

小儿腹泻艾灸穴位详解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共1穴。
  •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腹结大横穴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共2...
  • 天枢脐中旁开2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

具体艾灸疗法

气海、神阙、水分、照海、肾俞、大肠俞、腹结、天枢、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