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脱肛概述

脱肛是指直肠黏膜、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于肛门外或套叠于直肠内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体质虚弱的老人和久病体虚之人和产妇。多由于气血不足,气虚下陷,不能收摄,而致肛管直肠向外突出。其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在肛肠疾病中发病占0.4%~2.1%。

本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直肠脱垂。

脱肛病因与症状

(1)中气下陷:肛门脱出,咳时或大便时即脱出,需用手按揉方能送回,排便无力,排出困难,肛头色淡无红肿疼痛,面色白,口唇淡,气短乏力,食欲不振,或有咳嗽,舌质淡,少苔,脉虚弱无力。

(2)肾阳亏虚:脱肛伴见头昏眼花,健忘,五更泄泻,或有遗精阳痿,腰膝痠软,全身畏寒,小便频数,舌体胖嫩,苔少而润,脉沉细。

(3)湿热蕴结:肛门脱出,色紫黯或深红,疼痛较剧,甚则表面部分破溃、糜烂,肛门下坠。或口渴便燥,面赤唇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直肠脱垂常分为三度:

1度脱垂:为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然回复,多见于儿童。

ll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长5~1℃m,呈圆锥形,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黏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多见于青壮年。

Ⅲ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便后需用手回复,多见于老年。

脱肛病因分析与诊断

(1)中气下陷脱肛与肾阳亏虚脱肛:多见于老年人气血衰退,元气不足:或妇女分娩过多,产时用力耗气,元气大伤,不能收摄(证情严重者,也有前后阴并脱的情况);或久泻久痢脾肾两衰,大肠之气不固:或久咳伤及肺气,气虚不能下约魄门:或小儿气血未充,易于嚎哭,耗伤正气等,均可令肺脾气虚,元气下陷,不能摄纳,导致肛门无力收摄而下脱。中气下陷与肾阳亏虚脱肛的鉴别点,在于前者仅有气虚表现,如气短、咳嗽、面白、唇淡等,而后者则以肾虚(如腰膝疫软,阳痿,五更泻,尿频等)兼见阳虚(如全身畏寒等)为主要特征。

(2)湿热蕴结脱肛:本证多由平素嗜食辛辣厚味,湿热蕴蓄肠胃,下迫肛门:或长期大便秘结:或痔疾已久:或嗜酒蕴热积湿:或醉饱入房忍泄,欲火下乘大肠,导致肛门下坠疼痛脱出。脱出的肛门颜色紫黯,或深红或有出血糜烂,皆为火热之象。另有口渴,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全身实热或湿热表现。同无热之中气下陷与肾阳亏虚之脱肛不难鉴别。虚证脱肛,脱出的肛门无红肿热痛,全身呈现一派内里虚寒或中气不足之象。另外,湿热蕴结脱肛的患者多形体壮实,大便燥结,往往因大便干结不下,用力努责而肛门脱出。而虚证脱肛的患者形体多虚弱,多因久泻久痢:或产后,而致中气下陷,肛门肌肉松弛;或肾阳亏虚,关门不固而形成脱出。

 

 

脱肛艾灸穴位详解

  • 长强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 腰俞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处。共1穴。
  •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
  • 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
  • 中极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共1穴。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
  •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
  • 天枢脐中旁开2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 上巨虚在犊鼻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共2穴(按...

具体艾灸疗法

长强、腰俞、命门、百会、中极、关元、气海、神阙、肾俞、大肠俞、承山、阴陵泉、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