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直肠息肉概述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或黏膜下腺体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直肠良性肿瘤。临床上把单个发生息肉称为单发息肉,多见于儿童:散在发生的少量息肉称为多发性息肉,见于青壮年:如果很多息肉积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肠者称息肉病,多为恶性。本症主要由湿热下迫大肠,以致肠道不利,或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

本症见于现代医学的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病因与症状

(1)寒湿内生:大便时肛门内有息肉样肿物脱出,或镜检时可见直肠黏膜上有大小不等、数目不定的息肉,表面光滑,有蒂或无蒂,伴有肛门坠胀不适,大便溏薄或呈黏液状,色如蛋清,乏力纳呆,腹痛隐隐,痛后即泻,泻后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2)湿热下注:大便时肛门内有息肉样肿物脱出,或镜检时可见直肠息肉,表面黯红,有蒂或无蒂,附有血液或黏液,息肉质地较松脆,伴有大便脓血,里急后重,粘腻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直肠息肉病因分析与诊断

本症在临床表现上均有直肠黏膜或黏膜下腺体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赞生物,但又有寒热之兼症的不同,临床上当加以鉴别。(1)寒湿内生直肠息肉,多因寒邪客于肠外,或脾气虚弱,寒湿内生,瘀结肠道而致,以息肉表面光滑,伴有肛门坠胀不适,大便溏薄或呈黏液状,色如蛋清,乏力纳呆,腹痛隐隐,痛后即泻,泻后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2)湿热下注直肠息肉,多因湿热下迫大肠,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以息肉表面黯红,附有血液或黏液,息肉质地较松脆,伴有大便脓血,里急后重,黏腻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此外,本症还应与以下病症相鉴别:

①直肠癌早期:为大便带血,血色黯红或血与黏液相混,继则大便习惯改变,便意频繁,大便变形。直肠指检或镜检可发现凹凸不平的肿块,触之质地坚硬不移,组织活检有助诊断。

②肛乳头肥大:发生在齿线处,肛乳头因慢性炎症而肥大,常为单发,无蒂,无大便出血,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直肠息肉艾灸穴位详解

  •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
  • 长强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
  • 二白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各...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
  •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共2穴(...
  • 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秩边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共2穴(...
  •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
  •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
  • 天枢脐中旁开2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 上巨虚在犊鼻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共2穴(按...
  •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l寸,胫骨前嵴外2...

具体艾灸疗法

内关、长强、命门、二白、中脘、曲池、脾俞、大肠俞、秩边、承山、阴陵泉、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丰隆、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