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睛红赤--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白睛红赤概述

白睛红赤,是指一眼(或双眼)白睛红赤,俗称“火眼”、“红眼”。

本症始见于《内经》称之为“目赤”,《伤寒论》沿袭此称。其后历代医家针对目赤的病名分别又有“暴风客热”、“天行赤眼”、“赤丝虬脉”、“大小眦红”、“白睛黄赤”等称。

白睛红赤病因与症状

(1)外感风热: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白睛暴赤,羞明隐涩,热泪如汤。兼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数,相当于“暴风客热”。

(2)天行时邪:临床常见白睛红赤灼热,怕光羞明,眵多黏结,眼涩难睁。有的先患一眼而累及两眼,有的两眼齐发,传染性张,常老幼相传,同时发病。相当于“天行赤眼”。

(3)邪热伏络:常见白睛淡红,表面有赤脉纵横蟠曲,粗细稀密不等,经久不愈。兼见羞明流泪,或痒痛不甚,视物容易疲劳,午后更甚。

(4)酒毒内蕴:常发于嗜酒患者,症见白睛渐赤,眼涩干痒,兼见湿热内蕴之症,舌苔黄腻,脉象濡数。属“赤丝虬脉”范畴。相当于“白睛黄赤”。

(5)肝胆火盛:症见白睛红赤热痛,甚则赤脉纵横,热泪多眵。兼见恶热头痛,颠顶为甚,口苦咄干,胁肋胀痛,小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脉弦数。

(6)肝肾阴虚:常发于久病体弱之人。症见白睛淡红,病势缓慢,时作时止,一年数发。兼见腰膝疫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的表现。

白睛红赤病因分析与诊断

(1)外感风热白睛红赤和天行时邪白睛红赤:两者虽同属外感发病,但在病因、病机、病症、病势等方面仍有区别。前者主要是感受外在风热之邪而发,多偏于风盛,发病虽急,但传染性不甚强,不致形成流行。以白睛红赤,热泪如汤,兼见外感风热症状为辨证要点。后者是因感受时气之毒而发,多偏于热盛。发病急且传染性强,发病后迅即传染,广泛流行。以白睛红赤灼热,眵多黏结,每于晨起时睫毛与两睑胶封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轻重与受邪深浅以及体质强弱有关,邪不胜正者一周内即可愈,正虚邪胜者需2周方可愈。

(2)邪热伏络白睛红赤和酒毒内蕴白睛红赤:两者皆发病缓慢且目赤不甚。前者多因多种热性眼病失于调治而成,或工作条件不适而致风、火等外邪长期浸袭眼络:或长期从事情微细致工作,导致目力过劳,以致热郁血滞而发病,以白睛淡红,表面赤脉纵横蟠曲,长期不愈为辨证要点。后者则必有长期嗜酒病史,酒毒内蕴,湿热上行,两目渐赤。《张氏医通-目赤》“人有白睛渐渐黄赤者,皆为酒毒,脾经湿伤,肝胆邪火上益肺经姑也”。以两目渐赤,赤脉纵横不甚明显,且有嗜酒史为其特点。

(3)肝胆火盛白睛红赤和肝肾阴虚白睛红赤:两者皆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但有虚实之别。前者为实,多因火热上冲,双目受累而发。以两目红赤,性急善怒,胁肋作痛,口苦咽干为其特点。后者为虚,多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精血不能上承于目,加以虚火上炎,故而发为目赤。以白睛淡红,疼痛不甚,时作时止,一年数发,兼见腰膝疫软,潮热盗汗等阴虚症状为其特点。

总之白睛红赤一症,首先要辨明虚实,实则发病急,虚则发病慢。实者又当再辨外感、内伤,外感白睛红赤,传染性较强以致流行者,为天行时邪白睛红赤,传染性较差,不致流行者,只是一般外感风热,因肝火而白睛红赤者兼有里热证,因外感者则兼有表热证。因虚而致者则以肝肾阴虚为多。若见虚实夹杂者,又当酌情予以玫补兼施进行治疗。

 

 

白睛红赤艾灸穴位详解

  •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
  • 筋缩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共l穴。
  • 上星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共1穴。
  •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1间。共1穴。
  • 颈四椎旁第4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l寸。共2穴(按...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中渚在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
  •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共2穴(按...
  • 曲泉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
  • 章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共2穴(按身体对称...
  • 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瞳子髎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凹陷处。共2穴(按身...
  • 头临泣目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
  •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
  • 光明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共2穴(按身体对...
  • 丘墟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
  •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命门、筋缩、上星、印堂、颈四椎旁、神阙、中脘、中渚、合谷、太冲、曲泉、章门、期门、瞳子髎、头临泣、风池、光明、丘墟、照海、肝俞、肾俞、巨髎、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