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口疮--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小儿口疮概述

小儿口疮,泛指口腔内唇、龈、舌、颊、上聘等黏膜上出现淡黄色或白色的小溃疡。小儿口疮多由心脾积热、虚火上炎所致。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中说:“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着,搏于血气,则生疮疡…一若发于唇里,连两颊生疮者,名日口疮:若发于口吻两角生疮者,名日燕口”。

本症与鹅口疮、口糜应注意区别,鹅口疮,是指新生儿时期口腔及舌上白屑,或白膜满布为特征:口糜,是指满口糜烂,色红疼痛之症。

小儿口疮病因与症状

(1)心脾积热:溃疡周围鲜红,疼痛较甚.饮食困难,口臭流涎,甚或发热,心烦不安,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2)虚火上浮:溃疡较少,周围淡红或淡白,疼痛较轻,兼见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淡红,苔少,脉细数。

小儿口疮病因分析与诊断

心脾积热口疮与虚火上浮口疮:口疮之症均为火热之象,但临证亦有虚实之分,应有所辨别。心脾积热口疮,多因婴儿胎中有热,或过食肥甘厚味,乳食积滞,致心脾蕴热。因手少阴心经通于舌,足太阴通于口,其热循经上行,熏蒸口舌,则见口疮,且溃疡周围鲜红,疼痛较甚,饮食困难.脾胃积热则口臭流涎,大便干结:心火上扰或下移则见心烦不安,小便短赤;发热,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内热之象,虚火上炎而成口疮.且溃疡较少,周围淡红或淡白,疼痛较轻。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淡红,苔少,脉细数均为脾胃不足之象。

 

小儿口疮艾灸穴位详解

  • 劳宫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 ...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 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
  •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的中点凹陷...
  • 复溜在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委中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具体艾灸疗法

劳宫、阴交、神门、涌泉、太溪、复溜、膈俞、委中、三阴交、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