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涎--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小儿流涎概述

小儿流涎,是指儿童口涎不自觉地从口内流溢出来的一种病症,因涎水留滞于颐下(面颊、腮部),故又称“滞颐”,俗称“流口水”。

另4~6个月婴儿口涎增多,是吞咽障碍或闭口不全所致,或乳牙初生时常有生理性滞颐不属于本文范畴;若口腔肿痛靡烂,或因虫证、口疮、软瘫、痴呆、舞蹈病、癫痫等疾病而涎出过多者,当治其病源,不属于本条讨论范围

小儿流涎病因与症状

(1)脾胃积热:患儿终日涎水流淌,质黏稠,进食时则更多,颐间红赤或口舌生疮,口臭唇红,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臭秽,口渴多饮,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

(2)脾胃虚寒:口水清彻,色白不稠,时多时少,断断续续,面黄神倦,形体消瘦,四肢欠温,食欲不振,小便清长,大便不实,唇舌色淡,苔白,脉沉弱无力或迟,指纹淡红,或隐而不显。

小儿流涎病因分析与诊断

脾胃积热流涎与脾胃虚寒流涎:二证虽均为流涎,但一为积热,一为虚寒,是辨证关键。脾胃炽热,热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廉泉开则不能制约其津液,故流涎不止。内热炽盛,消烁津液,流出之涎粘稠,口渴思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臭秽,热灼肉腐则口舌生疮。脾胃虚寒流涎系由中阳不振,健运失常,统摄无权,不能收摄津液,则流涎不止,涎水清彻,色白不稠,面色苍白,四肢欠温,食欲不振,小便清长,大便不实等均为中焦虚寒之象。

 

注:隔两层以上衣服灸,夏天施灸,也必须隔两层以上布灸,温度46~50度即可

小儿流涎艾灸穴位详解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廉泉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共l穴。
  • 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
  •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共2穴(...

具体艾灸疗法

中脘、廉泉、涌泉、脾俞、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