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间期出血--艾灸穴位及治疗方法

经间期出血概述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两次月经之间,月经中期,发生周期性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亦称“排卯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历代医籍未见有此病名载录,可能视为“月经先期”、“一月再行”、“经漏”、“赤带”等,本病之内容亦混其中。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卯期出血,若出血期长,血量增多,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将发生崩漏。

经间期出血病因与症状

(1)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疫软,手足心热,夜寐不宁,舌红,苔少,脉细数。(2)n卑-气虚型:经间期出血,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食少腹胀,舌淡,苔薄,脉缓弱。

(3)湿热型:经间期出血,血色深红,质稠,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心烦口渴,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血瘀型:经间期出血,血色紫黯,挟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情志抑郁,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

经间期出血病因分析与诊断

经间期出血发生在月经中期,月经中期是冲任阴精充实,阳气渐涨,由阴盛转为阳盛的生理阶段,若肾阴不足,脾气虚弱,湿热扰动或瘀血阻遏,使阴阳转化不协调,则发生本病。

(1)肾阴虚与湿热型:肾阴虚素体阴虚,房劳多产,阴虚内热,热伏冲任,阳气内动,迫血妄行,因而出血,血出之后,阳气外泄,阴阳趋于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复发,出现经间期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疫软,手足心热,夜寐不宁:湿热型外感湿热之邪,或情志所伤,肝郁犯脾,水湿内生,湿热互结,蕴于冲任,阳气内动,引动湿热,迫血妄行症见经间期出血,血色深红,质稠,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心烦口渴,口苦咽干。

(2)脾气虚:忧思劳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冲任不固,阳气不足,血失统摄,故而出血。

(3)血瘀:经期产后,余血内留,离经之血内蓄为瘀:或情志内伤,气郁血结,久而成瘀,淤阻冲任,在月经中期,阳气内动,引动瘀血,血不循经,故出血。

 

 

 

经间期出血艾灸穴位详解

  •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
  • 中极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共1穴。
  •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 阴交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共1穴。
  • 神阙脐中央。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十大养生保健穴...
  • 通里腕横纹上l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共2穴...
  • 太冲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共2穴(按...
  • 曲泉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
  • 章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共2穴(按身体对称...
  • 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 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
  •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的中点凹陷...
  • 照海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
  • 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大...
  • 白环俞骶正中嵴(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十大养生...
  •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共2穴(按身体对...
  •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
  • 天枢脐中旁开2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
  • 水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共2穴(按...
  •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十大...

具体艾灸疗法

命门、中极、关元、气海、阴交、神阙、中脘、通里、太冲、曲泉、章门、期门、涌泉、太溪、照海、心俞、膈俞、肝俞、肾俞、白环俞、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天枢、水道、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或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1~2次,一般慢性病需灸三个月后会有所改善或治愈,如作为保健可长期施灸。